塞外古堡拜灯山 延续至今已有460多年历史
(二)拜灯山 在上苏庄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民俗表演拜灯山无疑是最为独特的一个中国民间文化景观。冯骥才在《拜灯山》一文中写道:“灯山是指灯山楼,就是堡南那个火神庙。拜灯山是敬祀火神。敬火神不新鲜,但这里敬神的方式可谓举世罕见。” 2013年农历正月十三,北方大地上残冬尚未褪去,莲花山上还是积雪皑皑,我在蔚县县委宣传部沈建明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上苏庄。这一天,整个村子都已经在为拜灯山忙碌了。村民们自发地铲除道路上的冰雪,清扫街道和自家庭院。拜灯山传承人郭建明和孙生等人召集村民,一方面清洁灯山楼和村里大小庙堂,张灯结彩;一方面准备祭祀用的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 次日上午,村民们有的在灯山楼前竖起灯杆,有的在堡内外的街道上挂起用木框做架的长方形纸糊排灯和五颜六色的过街纸带。排灯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下午,点灯山的艺人进入最紧张忙碌的时刻。他们要将数百个灯盏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摆出花边儿和吉祥字样,再把浸泡过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灌入壶中,拎着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的敬拜火神,后来又融入了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元素,附近村庄过去也曾有这种民俗,但现在都已经失传,只有我们村把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正在灯山楼前忙着为点灯做准备的郭建明告诉记者。 此时,太阳已经悄悄地落下了山,夜幕降临,上苏庄村内华灯满街,彩带飘扬,真个是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早早吃罢晚饭的村民们便扶老携幼,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从大街小巷纷纷涌向村南的灯山楼广场。 19时许,几声雄浑响亮的钟声过后,拜灯山仪式正式开始。首先点燃从村南莲花山十八堂请来的圣洁火种,熊熊的火焰瞬间照彻夜空,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接着乡亲们一边许下美好的愿望,一边点燃灯山楼前六盏巨大的许愿灯,还有组成两个巨大“丰”字形的无数盏小许愿灯。然后,由村民在广场正中的灯杆上升起一盏写着“五谷丰登”字样的斗型灯。 在村民们点火、升灯的过程中,郭建明等艺人已经悄悄地把灯山楼内300多盏麻油灯点燃。随着灯山楼的竹帘缓缓拉起,透出纱帘后面由麻油灯组成的“蛇年吉祥”4个大字。灯山楼后面燃放起礼花,它们在夜空里一朵朵炸开,格外璀璨。此时,灯山楼里由灯光组成的“蛇年吉祥”随风摇曳,像极了点点星光在闪烁。 拜灯山是整个灯山活动中最为壮观、热闹的场面。村民们事先选出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为“灯官”,今年选中了郭建明10岁的儿子郭铖。小家伙装扮成县令的模样,提着灯笼,坐在由四名衙役(村民扮成)抬着的独木轿上,戏班子的演员们粉墨浓妆伴随其左右,由两名翻穿皮袄的丑角在前面引领,一班人围着灯杆载歌载舞。然后,灯官率领众人来到灯山楼前,只听有人吆喝一声:“拜灯喽!”灯官领头叩首拜祭,祈求火神保佑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拜灯山是一种庄重的原生态民间祭祀仪式,表达了村民们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康春介绍说。 拜灯山仪式结束后,人群开始涌向村口的戏台,一场欢快的歌舞戏曲演出拉开帷幕。只见台上灯火通明,台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灯山楼摇曳的灯光中,在戏台上优美的唱腔中,在村民们虔诚的祈祷中,我在想:为什么拜灯山会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在这个活动中究竟在崇尚着什么,又敬畏着什么?它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一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呢? 中国农村作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看不见的黏合剂,无形之中帮助人们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的拜灯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省民俗学者郑一民说:“古村古镇本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文化记录簿。宋家庄镇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见证着一方水土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着农耕社会古老民俗和生活方式,承载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和荣辱兴衰,张扬着地方的特色和个性,堪称农耕文化多态事相‘活化石’。” 今年夏天,我陪着妻子和女儿,还有朋友刘学斤第三次来到上苏庄。古堡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令女儿兴奋,但是三义庙外围墙体上那道长长的裂缝更让女儿担忧。而最令我揪心的,则是古堡赵家院落二门内那座独特的“仪门”,已经在一场暴雨过后,轰然倒下,人们再也无法看到那样鲜见的民间建筑了。 (摄影:沈建明) |
关键词:蔚县,塞外古堡,拜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