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科教文卫

科技创新成果专题展开幕在即 京津冀联手探路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郭 伟 2014-07-31 08:51: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擦亮招牌,亮底气彰显河北自信

  京津冀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分布并不平衡,在协同创新的大格局中,我省显然属于“底子薄”的弱势一方。河北是否有能力承接京津高端创新要素的外溢,有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平台,能否实现下一轮新兴产业的聚集与发展?质疑声由此而生。

  刚刚布置完毕的河北展区,恰恰像是对这一质疑的一次全方位回应。

  “唐车A型地铁列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N型单晶光伏组件”、“‘张杂谷’新品种”……展区内,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34项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以实物、模型等不同形式集体亮相。

  这些镌刻着“河北智造”的创新产品,成为我省创新能力最有说服力的明证。

  在我省的室内展区现场,一台“霸气外露”的长城哈弗H9实车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据介绍,H9搭载了自主研发的2.0L涡轮增压直喷汽油机,排放达到欧Ⅴ水平。

  “不要小看这台汽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多年,但真正依靠自主创新,掌握高端发动机制造工艺的国产车企凤毛麟角。”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长城H9的发动机真正实现了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不仅要让大家看到河北有能力、可以为,更要向大家展现河北有魄力,有所为。”王志欣介绍,近一个时期,我省不断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已取得多方面实质性进展,承载和转化京津科技资源、创新成果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在展区中都将有所体现。

  作为承接首都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载体,白洋淀科技城概念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这一位于保定附近,区域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的科技园区,将采取省部、省市、省企、省院(校)、中外共建模式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努力建成融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城市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专题展开幕前,又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接连在我省落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近期正式挂牌,该分园承接了中关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人才转移,目前已有千方科技等一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几乎同一时间,清华大学(固安)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投入建设,该基地2年内将完成6万平方米中试孵化区、1万平方米综合办公区及3万平方米生活居住区的一期工程建设,可带动一大批清华高新技术成果在我省孵化产业化。

  高新区建设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已建有石家庄、保定、唐山、燕郊、承德等5家国家级高新区,沧州、秦皇岛、曹妃甸、唐山开平、迁安、张家口西山、张家口东山、沧州中捷、廊坊龙河、秦皇岛海港、廊坊固安11家省级高新区。接下来,新一批升级高新区将有望在年内获批。

  数字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统计显示,目前我省的技术交易额中,来自京津的已占35%,而这一份额还呈持续增长态势。

  共迎挑战,百项成果向雾霾宣战

  有人说,雾霾促成了京津冀第一轮“一体化”。话虽是戏言,但不争的事实是,侵扰京津冀整个区域的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三地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雾霾生成的原因和机理是什么?雾霾治理的技术方案在哪儿?要寻获答案,唯有依靠科技创新。

  正因如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北戴河专题展中指向性最强、内容最具体的展区。这一展区分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和检测预警”、“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等版块。来自京津冀的多项相关技术成果将在展区中推出。

  “三年内研发推广100项关键实用技术,谋划实施1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我省提出的科技治霾“双百”示范工程,显然是京津冀携手应对雾霾的重量级举措。

  “目前,我省许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已经成熟,本次展会上,我们就将展示新梳理出的适合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60项实用成熟技术。”省科技厅副厅长李丛民介绍,“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已经投入应用的11项防治技术作为成功案例对外推介。”

  我省是钢铁大省,助钢铁产业节能减排,也是科技治霾“双百”工程的重点。本次展会上,唐钢集团“钢铁企业低压余热蒸汽发电”项目将展示转炉烟气余热高效回收等技术。技术应用后,唐钢通过烧结余热强化换热与高效回收建成25MW烧结余热发电机组,实现了吨烧结矿余热蒸汽回收量70kg以上,年发电量14000万kwh。

  此外,我省还将在展区展示“室内空气净化器及PM2.5监测表”等21项由我省企业或研发机构研发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可在不同应用领域监测和治理雾霾。

  “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平台”也将作为重点创新成果在我省展区推出。据介绍,2013年4月,在中组部人才局的支持下,“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组织国内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千人”等七十多位国家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家团队成立“PM2.5科研实验专家小组”,小组专家充分利用在国内外已有科技成果和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在保定、廊坊分别构建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平台,集高时空精度污染源清单、在线源解析技术、空气质量评估等于一体,可为城市及区域尺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王志欣认为,“这些创新成果,可以在京津冀范围内共享应用,将为应对雾霾挑战提供有力科技‘利剑’。”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王培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