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 产业重构的辩证抉择
在北京决策,在天津设后台、服务,既沾光北京靠近金融总部的优势,又享受天津的先行先试政策与市场优势,成为许多企业的自发选择。 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找准定位,抱团发展,天津布子如飞。上半年,天津利用内资到位资金中,来自京冀的资金占41.1%。 河北愈发坚定:“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河北痛下决心,压减当家产业过剩产能,自觉与“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决裂、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增长方式决裂。 河北也愈发清醒:接骨重生,绿色崛起,要借力京津,更要自力更生。 盯着存量“淘宝”,难解“近渴”:北京工业增加值去年3500多个亿,全部转移又能解决多大问题?着眼增量,无中生有,创新提质,发展空间无限。 “可以站在风的肩膀上,但必须有一双鹰的翅膀!”立足优势找短板,围绕承接练内功,河北少了“要资源、要政策”的心态,多了“要改革、要创新”的思维。 要筑巢引凤,财政却捉襟见肘,河北缺钱也有缺钱的办法:正在打造的承接平台——白洋淀科技城,起步之初就采取“管委会+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全新运营模式,挖掘民资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 企业跨行政区转移,常遇税收等利益纠葛,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应运而生——中关村海淀园首个“园外园”日前落户河北秦皇岛,对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两地政府各占四成,其余两成作为扶持资金返还企业。 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既要市场决定,又要政府善为……京津冀演绎的,既是产业重构的一次大变局,又是机制创新的一次大试验。 |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重组 |
责任编辑:李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