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治污染 攻坚怎样打“七寸”
张家口坝上地区一风电场的景色(1月2日摄)。新华社发 去年,临城奎山冀东水泥有限公司投资近三千万元建设水泥旋窑脱硝工程,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512.3吨,脱硝率达到72.36%以上。本报资料片 2014年2月23日,邯郸市烘熔钢铁公司高炉拆除现场。新华社发 -阅读提示 河北新闻网在今年省两会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生态环境是网友们最为关心的两会议题之一,有七成网友表示期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回应群众的期盼,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1%、2.5%和5.1%,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4%以上”列为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并提出要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天蓝水净的目标不断前进。 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我省生态环境治理只有抓住主要环节,狠抓稳打,才能完成截至2017年的各项硬性指标。 通过创新驱动,以最少的消耗获得最大的增长,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少的排放获得最大的效益。秉承这一思路,报告提出“科学精准治霾、依法依规治污”。何为“精准”?如何下“猛药”?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源头严防加快优化能源结构 “入冬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风速小,风力弱,大气层比较稳定,大部分地区静稳天气明显偏多,尤其是我省地区这类天气高达64.5%,为近10年来最高。”来自我省科技、教育界的委员认为,频繁出现的静稳天气是造成我省入冬以来雾霾天气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蓝天不能单靠“等风来”,当前需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深层次找原因、出对策。很多代表委员认为,要跳出生态抓生态,污染治理不能被动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以最先进的技术从源头上改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抓产业的办法抓生态治理。 研究成果表明,导致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不合理的工业结构造成的:我省用全国1/12的能源消耗,仅创造全国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近年来,石家庄年均消耗煤炭量相当于3个北京市的年消耗量。 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从石家庄2013年PM2.5源解析初步结果看,硫酸盐和煤粉尘占了污染源的一半左右,机动车尾气占15%左右;从PM10源解析初步结果看,除了煤粉尘、硫酸盐为主要污染物,扬尘也占了很大份额。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斌委员认为,应根据影响全省大气环境质量的燃煤、汽车尾气排放、气象、产业结构等四点主要因素,找准病根再治病。因此从源头严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有关于减煤方面的部署着墨颇多。归纳起来有两大举措,一是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资源,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推广使用硫分小于0.5%、灰分小于10%的低硫低灰的洁净型煤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污染。安利公司河北总监郑军英委员认为,大力度推广洁净型煤,除了建设覆盖全面的洁净型煤配送中心和供应网络之外,政府还应通过提高政府补贴额,培养和提升型煤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严控烟煤销售网络,加大对生产销售劣质烟煤和无照经营煤炭产品单位的打击力度。 按照我国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新能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一种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业界认为,这兼顾了我国的增量能源和存量能源中的新能源形式。 着眼于存量能源的技术改造,农工党河北省委的一份提案认为,水煤浆燃烧将燃煤锅炉70%左右的燃尽率提升到悬浮燃烧98%以上,锅炉热效率从燃煤的65%提高到83%以上,同等环保设施下,水煤浆锅炉比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大为减少。我省可以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逐步发展水煤浆产业。 严控汽车尾气排放,从源头堵住交通污染源也是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要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全部淘汰黄标车,重点在设区市公交、出租车行业推广新能源企业和清洁能源汽车。 与此相呼应,今年省两会上,石家庄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运营安全处副处长刘艳红代表带来一个好消息:今年,省会将引进数百辆纯电动公交车,目前,充电桩正在多个公交车停车场修建。“今年,省会市民有望在各条线路都乘坐上电动公交车。”刘艳红代表透露,此前,公司将两辆电动公交车放在16路公交线路上进行了试运行,而近两年,公司已淘汰800余辆黄标车。 国外的经验表明,污染源头治理具有长期性,应充分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 郭斌委员说:“目前在京津冀及周边的燕山和太行山区,堆存着近200亿吨的磁铁石英岩型铁尾矿和废石,不但污染生态环境,还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开山炸石生产建筑用砂石料所产生的潜在PM2.5形成物,约相当于京津冀地区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他认为,京津冀三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对废渣综合利用的现行税收政策,凡使用采矿废石、尾矿达到30%的企业,无论废渣来源地如何,均可以享受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过程严管 运用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巩固钢铁、电力、水泥、玻璃四大行业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严控施工工地、矿山、配煤场所扬尘”、“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透露出一个信息——2015年,来自相关部门的监管将会更严格。 这无疑再一次增加了钢铁、水泥、玻璃、电力四大行业的减排压力。 不久前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和监督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等行业引进和使用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有关部门正在就关键技术的需求和引进的路线图进行专题研究。 有委员建议,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四大行业要扛大旗、作表率,政府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四大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最新标准,适时通过补贴、奖惩等方式,督促企业增加主动性,及早上马相关技术设备。 具体到微观层面,民建河北省委在一份针对河北省水污染防治的提案中讲到,要完善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机制,重新核定工业污染源的排污申报,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检测,扩大监控范围,有条件的地区要在重点污染单位安装废水排放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及取水口水质的实时监控。 引入治污关键技术与设施,更多考验的是企业资金有没有,技术行不行,而这些治污技术与设施能否发挥作用,企业买了设备用不用、规章执行不执行,则直接与相关部门的监管密切相关。 “国家有关部门到我省检查时发现一个怪现象,石家庄早晨、上午的PM2.5指数高于下午,企业晚上偷排,尤其是后半夜偷排是一个主要原因。”一位来自我省经济界的委员认为,这反映出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不足。 在河北省社科院发布的一份名为《河北空气质量综合控制体系研究》的专题报告中,研究者指出,“在应对大气污染的问题上,河北不缺高层的决心,不缺发展的战略,不缺政策的支持,缺的是基层的执行。有些地市为了眼前的GDP数字好看,对排污企业包容纵容,有的思想保守不愿创新,喊口号多于实干。如何调动执行层面的积极性是对执政者的又一考验。” 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是加强监管的前提。在今年全省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对此建言。 邯郸市工业学校副校长范社岭委员提出,应建立科学的大气污染检测预警研究机制。他提出:“污染监测点分布要科学合理,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污染水平,增设小型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同时装备流动检测设备,并在检测地点的选取方面多听取市民的意见,对于重点污染企业要重点监控,单独建立监测点,实施动态监控。”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石家庄市有7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北京市有27个,而伦敦市环境监测站的数量是北京的4倍,洛杉矶也拥有37个检测站。 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关军锋委员则建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雾霾天气的诊断和监督。他说,可以采用高空遥感、卫星定位、电子鼻鉴定和先进的气象诊断的方法进行全方位部署,对于污染严重的重点区域进行不间断跟踪,根据云层分布情况、空气颜色、空气气味和风向走势,结合样品粒子检测,判断其发生、扩散规律,制定雾霾特定图谱、云图和危害级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重拳打击 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依法依规治污”,并强调,要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拳打击违法排污,严厉处罚偷排偷放等恶意违法行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实行“网格化”环境监管,不留监管死角、不存执法盲区,推动监管执法全覆盖,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代表委员们认为,依法治霾要成为河北生态治理的常态。 2013年9月,全国首支环保警察队伍在我省组建。两年来,公安与环保部门联合执法,破获了一系列环保案件,但不可否认,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困难也浮出水面,如环境刑事治理与行政治理之间存在“空白地带”,环保案件立案难、损害后果鉴定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应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在信息共享、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等方面的长效机制。 近两年来,我省制定了一揽子法规和条例,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修订完善了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制定了《河北省钢铁水泥电力玻璃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文件。 在专家看来,实现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目标,我省的执法体系还需更完善,配套保障制度还需更健全。 有些代表委员将关注点集中在区域联防联控上。 “广东省在2003年就编制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环境保护规划》,2010年,该省又制定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突出环境保护的共识、共治与共赢。放眼全球,伦敦、东京、首尔等城市的环境管理,也是着眼于所在的城市圈进行整体协同考虑并进行统一规划。”农工党河北省委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应由环境保护部和京津冀有关部门统筹,加紧制定和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不少代表委员还表现出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关切。 “当前,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不作为造成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侵害,由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的司法监督,不利于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的保护。”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史建明委员建议,检察机关应探索建立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力度。 省工商联常务副主席范少明委员也指出,我省应加紧研讨由行政机关和公民个人作为诉讼主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和法律障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
|
关键词:污染,环境,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