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适应城市和区域功能定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需要明确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的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示范区域;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京津冀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统筹考虑,分别科学确定三省市的功能定位,体现三省市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伴随着产业的重新布局调整。产业的迁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口的流动离不开教育资源的供给。因此,教育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伴随区域功能调整、产业迁移及人口疏解,需要尽快建设基础教育配套并创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必然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跨区域迁移,社会公共服务的布局应当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基础教育作为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必须随之调整。 义务教育的规模是相对刚性的,与地区人口数量直接相关。伴随产业转移,将形成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规模调整的可能性——疏解区域有可能减少,新的产业聚集区有可能增加。但是,新的产业聚集区必须以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先导和保障,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规划设计就能完成的。做不到这一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还是会在北京“坚守”,不能最大程度地解决人口疏解问题,同时也很难在产业转移地区形成可持续的、稳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反而增加交通问题。因而,伴随区域功能调整、产业迁移及人口疏解,需要建设基础教育配套并创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为此,我们应依托京、津教育优势,完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将北京和天津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向人口转移地区辐射,使之与产业迁移相配套。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适应新的城市和区域功能定位。在当前新形势下,应尽快完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构建高效畅通的教育协同机制,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顶层设计,超越过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的分立的公共教育体制,缩小区域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最终达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根本目标,形成教育与社会良好的生态关系。 |
关键词:教育,京津冀,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