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新兴产业增速平稳 津冀文创产业增长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2015-11-04 15:22:4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满怀信心开启首都发展新航程

  根据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中心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4年,北京市机构数量持续上升,截至2014年底机构数量突破108万家(不含个体),其中2014年全年新增机构18万家,与上年相比增幅高达57%。

  本市新增机构数量出现井喷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存活机构的平均年龄为6.2年,5年以下的机构占54%,10年及以上的机构占20%。2000年到2014年,北京市存活机构的平均年龄不断增长,由2000年的平均4年增长到2014年的6.2年,机构平均年龄的稳步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北京的机构生存环境在不断好转。

  从2014年北京市各行业平均年龄来看,行业间的平均年龄差异非常显著。行业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制造业、教育、水电气供应业,机构的平均年龄超过10年,其次是金融、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机构平均年龄相对较低,这些行业多是面向零散个体提供服务的小型企业,基本没有形成拥有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具有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等特性。

  北京机构存量稳居三地第一

  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4年,京津冀三地组织机构的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地增长,截至2014年底京津冀总体机构存量数为2386415家,地区生产总值为66474.47亿元。

  其中北京市的机构数量2014年达到108万家,比2000年翻了两番,在京津冀范围内机构数量始终稳居第一;天津市2014年达到387988家,是2000年的6倍多;河北省2014年达到930268家,比2000年增长了6倍。总体上京津冀三地实现了总量的大幅增长,北京市机构数量始终保持最高水平。

  近年来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平稳,在制造业机构数量下降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降反升,说明北京市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效果显著。 2000年以来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也经历了大幅增长,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天津市战略新兴产业机构达到105874个,比上年增长18.3%。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显著的,2014年战略新兴产业机构达到214623个,比上年增长19.7%。

  京津冀制造业呈“一增一减”

  报告还显示,200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机构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呈现出“一增”,但制造业在产业中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呈现为“一减”。2014年制造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为12.7%,比上年下降0.7%。

  具体到京津冀三地又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市制造业机构在数量和在产业中占比上均出现下降趋势。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制造业机构存量共有51271家,比2000年的59835家降低14.3%,制造业在产业中所占比重相比2000年下降2.1%。

  北京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强调,北京市要走技术含量高的道路,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低端制造业逐渐撤离出北京,北京市制造业机构数量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变化。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截至2014年底,天津市制造业机构数量为77908个,相比2000年增加14958个,产业中占比为18.2%,相比2000年下降4.2%。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制造业机构数量为250164个,比上一年增长14.5%,制造业在产业中的占比相比2000年下降5.6%,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文创产业逐渐向津冀扩展

  2014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北辰区,这四个区县的生产性服务业实有人数占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总人数的31.1%。与2000年相比,朝阳区和滨海新区增长很明显,尤其是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实有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约19.3倍。

  同时,2014年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其次是天津市的大港区、静海县。其中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数量占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总数的60.1%,相比2000年的77.2%占比有所下降,但优势依然明显。与2000年相比,天津市和河北省文化创意机构数量增长明显,其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总数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4.4%和25.5%。

  2014年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实有人数相比2000年有显著的增长。由此可见,在北京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下,天津和河北也都在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专家观点

  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仍面临压力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俊华认为,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特大城市病的各种症状日益凸显。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过度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承载力接近或者超过临界点,经济社会各要素处于“紧平衡”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刘俊华表示,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4年底,天津市组织机构存量达到387988个,河北省组织机构数量达到930268个,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6倍。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机构数量占比由15%下降为12%,降低了3个百分点;城市功能拓展区由53%变为56%,提升了3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比重变化较小,分别为由23%下降到21%、由9%增长到10%。首都功能核心区组织机构数量比重的下降说明控制首都功能核心区过度集聚的目标取得一定成效,北京市整体空间格局向合理的方向迈进。

  但报告同样显示出,北京总体城市空间格局有所优化但压力仍然较大。从绝对数来看,核心区和拓展区仍然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与产业,新区拥有组织机构数量的比重不升反降,说明北京市仍然存在人口与空间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人口疏解任务仍面临较大压力。

关键词:京津冀,新兴产业,增速

责任编辑:白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