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离休老干部身后将无偿捐献眼角膜

来源: 燕赵晚报  于海宁
2018-08-17 11:21:34
分享:

  “我父亲现在精神头儿还不错,但因患脑梗目前只能卧床,靠轮椅出行。”8月15日,记者在得知中捷友谊农场88岁老兵张延喜无偿捐献眼角膜的事迹后,与他女儿张爱华取得联系。据了解,今年6月,中捷友谊农场原工会主席、离休老干部张延喜在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去世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

  “到了这个岁数,还能为人民做点事,我觉得很幸福。这辈子值了!”提及捐献眼角膜的事,张延喜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我能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是党培养了我。”这是采访中张延喜老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这位从军31年的老兵,一直对党和国家满怀感激之情。

  今年6月,老人突感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黄骅市一家医院进行抢救。经诊断,老人是突发脑梗,在医院救治了半个月,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遗憾的是,老人再也不能站立起来。“我还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什么?”那段时间,躺在病床上的张延喜一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延喜和之前的同事一起聊天看报。 “张师傅,这么大年纪,还能看清字啊!”同事无意间的一句话,却仿佛一下子点醒梦中人。“对,我还可以捐献眼角膜。”张延喜脑子里突然有个闪念。

  病床上的张延喜向家人提出了想要捐献眼角膜的想法,这已经不是老人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要求。之前,他想在过世后捐献遗体,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张延喜放弃了。

  而这次要捐献眼角膜,不论老伴怎么反对,张延喜都坚持要做。“跟他过了一辈子,真舍不得他这么做。但他就是这性子,只要是能为人民做贡献的事,他肯定会去做。”说到这儿,张延喜老伴儿的眼眶有些泛红。

  张爱华说:“父亲第一次提出要捐献遗体时,我们确实特别反对”。这次张爱华看到父亲又提出捐献眼角膜,并且老人很坚决地说:“人死了,火化了,啥都没有了,还不如为国家和后人做点贡献”,张爱华看到父亲的态度,和母亲就没再提反对意见。

  “受党教育这么多年,没有什么可回报的了,这是我能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了。”重病期间,张延喜联系上沧州市红十字会中捷分会,郑重地在捐献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愿把光明留人间让更多人看到现在的美好生活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现在的好生活。”张延喜是“在枪子儿中闯过来”的一代人,他总喜欢给晚辈们讲讲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让他们了解曾经的峥嵘岁月,知道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采访中,张延喜老人对于培养了自己多年的党和国家满怀感恩,对于自己现在的家庭和生活也感到很知足。

  “为人民服务”是张延喜老人时常挂嘴边的。每每提起为党、为国家、为百姓做贡献,老人的眼中总会闪烁出快乐的光芒。老人一辈子将“为人民服务”铭记于心,也一辈子都在做为人民服务的事。当兵时,他时常将省吃俭用出来的津贴,匿名寄到身边那些家境贫穷的士兵家中;转业后,也一直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助人为乐的事情,老人早已记不清楚做过多少件了。他也很少向别人提及,因为他觉得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为人民做点贡献,我觉得很开心。”张延喜老人说,特别是在拿到遗体(器官)捐献申请登记表时,老人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开心。签下名字的那一刻,老人释然地笑了。“想为国家和人民做最后一件事的心愿总算达成了。”

  把光明留在人间,是张延喜老人此生最后的心愿。他说:“希望我的眼角膜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让他们看到党领导的社会有这么大的进步,人民现在的生活过得多么幸福,这对我来说就是最高兴的事了。”这一刻,老人眼中的那份坚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一个老兵的爱国情怀,看到了他身上熠熠闪耀的人性光辉。

  “大部分奖章、荣誉证书,我们也是第一次见到”

  回顾过去,张延喜告诉记者,他1947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一年仅17岁。1950年5月,因在部队表现优秀,张延喜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舟山战役……入伍后的张延喜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亲历了多场战争。张延喜的老伴回忆说:“当时刚结婚,他就参军走了,从此杳无音讯。四年后回来了,都不敢认了。”

  老人有一个“宝箱”,里面珍藏着一枚枚摆放整齐的奖章。这些用生命换来的荣誉,沉甸甸的,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活着是为了什么?当兵是为了什么?就是要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张延喜斩钉截铁地说道。

  当张延喜老人打开“宝箱”时,站在一旁的张爱华大吃一惊,她对记者说,箱子里装着的这些奖章、荣誉证书,大部分她和母亲都是第一次见到。对此,张延喜老人笑了。“作为女儿,我觉得父亲的形象特别光辉伟大,是我以及家人必须要学习和传承下去的。”张爱华说,这些财富将永远地珍藏下去。

  老人不善于表达自己,但他荣获的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奖状和奖章,都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肯定与见证。

  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谈及对父亲的印象,张爱华说,父亲是个特别友善、平易近人的人,平时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先替别人着想,然后才会考虑自己。她记得曾经搬过几次家,每次父母与邻居之间的关系都特别和睦,甚至邻居们之间有了矛盾,父亲都会帮着调解。

  1978年,张延喜转业来到中捷友谊农场,任农场商业科副科长。不管是当兵时,还是转业后,张延喜一直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铭记心中。

  初到农场,张延喜便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更好地服务百姓,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当时,张延喜每月能领到102元工资。为了资助贫困学生,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他坚持省出一笔钱。张延喜说:“只有学知识,才能有出息,才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

  离休后的张延喜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任农场老龄委员会副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他耐心调解老职工、退休人员的各种问题,走进校园给中小学生讲革命故事,传递革命精神,并因此多次获得河北省、沧州市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父亲一生乐于奉献,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说起父亲,张爱华一脸自豪。张延喜说,他是一个老兵,是一名共产党员,就得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希望孩子们能继续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关键词:离休老干部,捐献,眼角膜 责任编辑:吴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