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配套机构、强化规划编制、着力生态建设、传承保护文化
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面提速
沧州市主城区大运河环境卫生整治与生态修复展示区。通讯员 魏志广摄
组建沧州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业务直管国有企业,负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工作;制定了“1+2+N”规划编制体系;完成青县、吴桥、东光、南皮、泊头5个县域、110多个遗产点的重新勘察工作……今年以来,沧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河北省委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建组织保障。2018年4月,沧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市“四套班子”有关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18年12月,《沧州市机构改革方案》获得河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大运河办)正式成立,该机构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在全国尚属首例,专职统筹协调推进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着眼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配套机构,沧州市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原则,组建沧州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市大运河办业务直管国有企业,负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关工作,于今年6月30日正式挂牌运营。同时,组建了沧州大运河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本地大运河文化带基础素材收集整理和相关规划编制,并建立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专家库。
通过强化规划编制,健全规划体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更加坚实,规划思路更加清晰,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沧州市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深入研究运河河流体系,提炼出了运河通江达海、呈“米”字形发展的理念。注重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做好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结合起来,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系统性。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沧州特色、高点定位、人民参与的理念贯穿编制全过程。高标准推进沧州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全域规划体系及中心城区“1+2+N”规划体系建设。其中,“1”是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2”是城市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N”包括城市区管线综合专项规划在内各个专项规划。主城区段努力打造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和重要标志,成为现代文明城市的实践基地;同时,综合考虑运河沿线村镇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统筹推进吴桥杂技旅游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泊头手工业名镇、沧县旧州镇、沧县兴济运河名吃小镇、沧州武术文化小镇、青县红木小镇等7个特色文化名镇建设,努力把运河沿线规划建设成为具有沧州特色的经济带、文化带、生态带和旅游带。
日前,沧州市青少年宫组织美术学员们赴运河景观带开展“描绘家乡美景 传承运河文化”艺术创作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保护运河的意识,努力做运河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记者 戴绍志 通讯员 魏志广摄
大力建设“三带”。建设“生态带”,推进大运河绿色廊道建设,在主城区外大运河沿线两岸各500米内种植生态林,并加强管护;全力开展拆迁拆违、垃圾清理、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四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思路,逐步完成大运河河道内及周边村庄征地和搬迁工作,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今年上半年,启动了南关、张家坟、强家坟3个村的征拆工作。同时,充分贯彻“还运河与人民”理念,根据群众意见建议,持续推进沧州主城区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技改提升,强化日常管护,提升环境水平。建设“经济带”,协调沿线各县(市、区),全面贯彻落实《沧州市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要求,做好本地项目规划,凸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沿线经济的带动作用。建设“文化带”,深化文化保护和传承,进一步规范文保工作机制,尤其是重点挖掘捷地分洪闸、谢家坝水工遗址等重点文保单位的历史、水工价值,着力将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最美运河。
传承保护文化。一方面,沧州市将深入挖掘诗经、武术、杂技、医药等特色文化,加大对运河商贸、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阐释力度,积极争取河北省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落户,在运河两岸打造沧州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另一方面,精心保护遗产,深入开展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梳理鉴定,建立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工作,全面勘察大运河文化遗产,增加遗产点航拍照片、纠正错误信息。现已完成青县、吴桥、东光、南皮、泊头5个县域,110多个遗产点的重新勘察工作。此外,聘请北京建筑工程大学建筑研究院完成东光段大运河连镇谢家坝段展示提升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对谢家坝段大运河进行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