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因千年铁狮得名“狮城”。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命名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是与雄安新区接壤的三个设区市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沧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今天的沧州,正向着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目标阔步前进。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70年来,沧州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沧州地区生产总值达3676.4亿元,是1949年的2467倍。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已优化调整为7.5∶43∶49.5。沧州在2018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产业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列55位、较2017年提升2位;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列53位、较2017年提升21位,是我省入选“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30强”的两个地级市之一,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
7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沧州市城镇人口达406.91万人,城镇化率53.64%,其中市区58.84万人。境内有8条铁路及7条高速公路,是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重要城市之一。中心城区规划馆、体育馆、体育场、图书馆、游泳馆、博物馆、名人植物园、群众艺术中心、气膜网球馆和省内首座气膜冰场等一批公益设施相继投用,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国家节水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国字号”荣誉。
70年来,民营经济快速壮大。目前沧州市市场主体达45.9万户,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产业集群33个、超100亿元11个。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10亿元,占GDP比重为7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4%。涌现出“中国铸造之乡”“中国裘皮之都”“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一批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出“小洋人”“国欣”“妙恋”等中国驰名商标35个。
70年来,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目前,沧州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截至2018年,该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3.9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9.8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17.3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居全省第二。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8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1家,超500亿元的4家。
7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沧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至335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3元增加到1351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0.00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651亿元。引黄入冀补淀和李家岸引黄线路正式通水,全市397万人彻底告别饮用地下高氟水的历史。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
港产城融合
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新突破
围绕“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产城共兴”,全力做好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聚集和港城建设三篇文章,推动港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港口转型升级上,以综合港区建成为标志,沧州黄骅港实现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向现代化综合大港的转变。去年完成吞吐量2.88亿吨、集装箱近72万标箱,吞吐量在世界主要港口中居第18位、全国主要港口中居第13位,今年一季度吞吐量首次跻身全国十大港口行列。在临港产业聚集上,渤海新区累计完成重大产业投资35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82家,去年渤海新区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15个,同比增长70%,占全市产业项目的61.5%。在港城建设上,重点推动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相向融合对接、错位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滨海新城。
大运河文化带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突破
大运河是沧州的根和魂。主城区占地1200亩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带及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展示区建成开放,成为市民朋友圈里争相转发点赞的“网红打卡地”;主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高起点高标准推进黄骅新城规划建设,形成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黄骅港区“一主多组团”发展格局,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崛起。县城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实现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任丘上榜“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流转率居全省前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突破
截至目前,沧州市累计引进京津合作项目1300多个,协议总投资6213亿元,汽车及零部件、服装服饰、生物医药三大具有明显协同特点的产业加快崛起。北京现代、北汽落户沧州,带动形成9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渤海新区·北京和天津生物医药产业园签约药企139家、总投资461亿元,46家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东塑明珠商贸城、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整体承接北京大红门、动批等服装商贸企业,近万家商户落户且无一回流。沧州市承接北京产业疏解转移做法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评估组誉为“沧州现象”。同时,全方位对标和服务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沧州黄骅港作为新区出海口列入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加快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塑造新突破
近年来,沧州市通过实施“万企转型”行动和“六个一工程”,推动了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做大做强。目前,全市拥有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产业集群33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11个。泊头铸造通过一年多的强力改造,实现了脱胎换骨,被生态环境部、中铸协称为全国铸造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的示范。同时,沧州市着眼培育新动能,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主题旅游、时尚服装服饰和现代物流“六大新动能”不断壮大,激光及智能制造、先进再制造、电子信息及应用、航空航天技术、清洁能源“五大新引擎”初具雏形,“新动能新引擎”产业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60%。
抓实抓好乡村振兴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突破
目前沧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48%,农村承包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培育省市现代农业园区83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6%。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去年举办“百家大型农业企业走进沧州暨沧州市农业招商推介会”,来自全国131家农企到沧对接交流,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160亿元。突出抓好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今年启动36个“三区同建”示范区建设,提前一年实现100个示范区目标。突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2019年确定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1578个单位完成产权界定,确保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2020年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新突破
近年来,沧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精准施策、过程管控,推进京津冀联防联控联治,全面抓好大气、水、土壤等关键领域环境保护。推动大气热点网格监管试点市工作,深入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双代”工程、燃煤锅炉淘汰等行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下降8.1%、6.2%,是全省唯一完成目标任务的城市。同时,坚持每年大面积植树造林,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沧州被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评为“适宜步行城市”。
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
推动民生事业新突破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办好一批民心工程。2018年沧州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390.2亿元、占总支出的80%。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惠及近400万城乡居民。主城区在去年完成197个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今年10月底前剩余258个改造任务将全部完成。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在“2+26”城市秋冬季攻坚战中排名第二;推进“好人之城”“诚信沧州”建设,累计17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连续领跑全国地级市。
70年的沧桑岁月,70年的壮丽辉煌。沧州人民以70年的伟大历程为新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打造河海相济、动能强劲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新时代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数读沧州
锻造“产业新地标”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东,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
沧州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是河北省确定率先发展的“两环”(环渤海、环京津)开放一线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加上优势产业发展基础,沧州正在成为环渤海、环京津区域内具有强劲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沧州产业基础雄厚,历经多年积累发展,拥有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工业产业集群33个,其中超百亿元的11个,各县(市、区)均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沧州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让新产业保持鲜活力,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为此,沧州市着眼于推动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绿色生态转变,锻造一批主业突出、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产业新地标”。
在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生态宜居美丽沧州的大道上,沧州正雄心高昂,大步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沧州,必将更加美丽、富饶,以全新姿态屹立于渤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