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北精彩】保定篇:创新之城 奋楫扬帆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2019-09-25 09:44:00
分享:

  当今的保定,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强市,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保定的跨越、崛起和复兴,开创新时代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新局面。

  蹄疾步稳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大步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0.8%的增长速度快速前行,接连跨越新台阶。1989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3070.9亿元。1952-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200倍。

  人均水平不断攀升。195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1元,1978年也仅增加到257元,1988年首超千元,2006年、2011年、2016年先后突破万元、2万元、3万元大关,2018年攀升到32810元。

  财政收支大幅提高。保定市全部财政收入1949年仅2500万元,1992年超过十亿元,2007年超过百亿元,2018年达到512.5亿元。与此对应,一般公共财政支出也由1952年的0.14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667.1亿元。

  结构优化

  发展协调性逐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占主导,工业基础薄弱,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7.6∶12.2∶10.2;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5∶38∶27,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日渐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1.6∶47.9。

  民营经济贡献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7.9%,实缴税金达到全部财政收入的78%。

  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城镇化水平很低,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5.94%;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末城镇化率为53.49%。

  扩大内需

  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投资建设强势推进。1952-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6万亿元,年均增长15.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总额的54.2%。其中,投资重点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倾斜。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商品流通规模小,渠道单一,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4亿元。上世纪50-70年代,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商业有所发展,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08.9倍,年均增长15.4%。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建设快速发展,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5457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1.9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51公里,实现了市域内的县(市、区)全部通达高速公路;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实现全覆盖,农村厕所改造9.29万座,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持续开放

  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

  利用外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1978-2018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2.4亿美元。其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达到69.4%。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市进出口总值由1996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3.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由1996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6.5亿美元。

  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部署雄安新区建设,开启了保定发展新纪元。多维度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保定—雄安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正在建设;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全市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达到436项、引资1800多亿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保定分院、中国五矿涿州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河北京车造车基地、中船重工涿州海洋装备科技园、中电科涞水产业园、北京公交智造产业园、通美晶体等项目加快建设,华讯方舟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光启创新产业基地等一批与雄安新区产业链衔接项目纷纷落地保定,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绿色发展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直以来,保定市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白洋淀上游综合治理,环境质量越来越好。2018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了54%;地表水达标率提高到90.9%;森林覆盖率达到33.66%。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0.974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8年的0.537吨标煤/万元,“十二五”时期累计下降24.6%,“十三五”前两年降幅为15.4%。

  生活改善

  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收入水平很低,195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元。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283元、14108元,比1952年增长了137.3倍、189.6倍。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层次低。改革开放以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0.6万人,1.6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望都、博野、易县、顺平、唐县、曲阳、涞水等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累计有89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138.1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5.9%下降到0.88%。

  齐头并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以初小、高小为主的各类学校2277所,在校生21.1万人,教职工1.8万人。1978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增加到6729所,在校生115.6万人,教职工9万人。2018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通高校增加到17所,在校人数从200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5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全市科技发展处于创业期,科技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18年,全市本年申请专利11831项,授权专利7581项,拥有产业创新联盟33家,院士工作站31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43家。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到70年代,保定文化事业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2018年末,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公共图书馆19个,总藏书量217.9万册;博物馆、纪念馆21个,文化馆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65个。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定只有医院5个,床位257张,卫生技术人员97人,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1万个,医院床位数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7万人。

  忆往昔沧桑巨变,70年保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望前程奋楫争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定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拥有高质量推进全面小康、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等政策支撑,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锐意进取。

  新时代的保定,将加快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新保定发展的新篇章奋勇向前!

  数读保定

  加快推动京津保率先联动发展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西倚巍巍太行山,东抱华北明珠白洋淀,在元朝时以“保卫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1948年11月22日,保定城宣告解放,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保定是一座产业新城。建国初期,在保定西部建设的“八大厂”,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近年来,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保定是一座未来之城。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保定作为中部核心功能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更为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时代的保定,将加快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新保定发展的新篇章奋勇向前!

关键词:河北精彩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