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河北精彩】衡水篇:以水为魂 湖城融合

来源: 河北经济日报  王永宏 张梅胜 胡竞文
2019-09-25 09:44:00
分享:

  “1949”“2019”,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0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70年。这也是勤劳质朴的衡水儿女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不断谱写衡水发展新篇章的70年。

  这是衡水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70年。

  这是衡水不断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的70年。

  这是衡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的70年。

  ……

  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衡水交出的历史答卷,一串串数据、一个个亮点勾勒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脉络。70年来,衡水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衡水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稳定、发展、生态三条底线,坚定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一三五+”总体部署,即着力建设京津冀发展环境高地,大步迈进高质量发展时代、智慧城市时代、千亿产业时代,全力打造实力衡水、创新衡水、生态衡水、文化衡水、幸福衡水,相继实施了“七大会战”“八个年”攻坚“八大工程”,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捷报频传

  衡水大地沧桑巨变

  70年来,衡水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5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1558.7亿元,增长了103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61元增长到2018年的34898元,增长了572倍。农业总产值,1949年仅有1.8亿元,2018年达到377.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14万吨,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

  衡水的工业从建国初期的手工作坊起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十大特色产业称霸细分市场,再到今天“3+2”主导产业、“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的创业历程,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壮大之路。第三产业几乎是从“零”出发,发展到现在,增加值增长了7000多倍,形成了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崛起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发展上,衡水做了很多“无中生有”大文章,不生产钢铁,每年消耗钢铁2000万吨,生产出了丝网、铁塔、工程橡胶等产品;不产核桃,养元公司“六个核桃”享誉国内外,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没有音乐资源,建成了集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音乐小镇,武强金音乐器公司西管乐器产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激发出创新发展的澎湃激情,彰显了“衡水速度”和“衡水模式”。

  近年,服务业的“一马当先”,悄然引发了衡水产业结构的嬗变。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2.9∶41.0∶46.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兴起,服务业的活力和实力将不断增强,继续当好衡水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作为全省唯一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衡水多措并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一照通”,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局全覆盖,开创了“一个窗口管受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纸清单管流程、一张网络管效率”的新时代。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衡水市推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促进民间投资9条意见等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推进项目建设“1+8”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开展系列集中招商活动,与中冶、中建等30余家中字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京津对接合作项目达712项,总投资6800余亿元。

  创新引擎

  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是衡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衡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造创新型城市为目标,聚焦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创新生态“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科技支撑,换道超车、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是不可能实现的。衡水市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先后出台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九条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对制约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衡水市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入推进“百千万人才兴衡”行动计划,推出“湖城英才服务卡”制度,开展院士专家衡水行等活动,对接院士专家100多人,与35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开展了合作,解决产品研发、产业转型等难题百余项。

  科研平台是人才施展拳脚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建成了衡水科技谷、衡水创新港、衡水科创中心“一谷一港一中心”,打造了“中科院+”“院士+”等协同创新平台。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重点组织开展了衡水·北京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合作对接恳谈会、京津冀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院士团队项目对接交流会、中科院博士后联谊会衡水科技行等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成功引进落地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与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蓝火计划”衡水基地。培育了原动力、衡智众创空间、蓝火众创空间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成立了京津石衡创客联盟。建成中科能源、恒润集团等院士工作站18家。建成丰泽橡胶、养元饮品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2家。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306家、5343和139家。中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设备、中科钒钛产业全系、中美(衡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苑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到2018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22724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539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1件。

  绿色生态

  宜居家园新名片

  衡水地处京津冀生态腹地,守护碧水蓝天,是该市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衡水市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坚持精准治霾、科学治霾、铁腕治霾,建设了“两网两系统”环保智慧平台,推出了取暖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排放达标机动车不限行、“量体裁衣”减排等措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率先摘掉了“全国后十”的黑帽子。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比较大的10个地级市中,衡水市排名第一,是国务院通报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同时,坚持为子孙后代看护好衡水湖,实施了堵、拆、清、挪、搬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常年三类。

  衡水正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水为魂、以湖为核、湖城融合,举全市之力抓好生态文明发展。

  文化铸魂

  塑造旅游新形象

  衡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董仲舒、孔颖达、毛苌、李昉、高适、孙犁……历代名贤辈出,非遗瑰宝冀派内画、武强年画、侯店毛笔、宫廷金鱼、衡水老白干等享誉中外。

  近年来,衡水市坚持把“文化衡水”建设纳入总体工作布局,厚植文化繁荣的根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引来“百花争艳”,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同时,立足“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总体定位,衡水市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打造具有“国际范儿”的城市,塑造“国际视野、全球理念、全国格局、衡水个性”的旅游新形象。目前,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4家,星级酒店20家。衡水湖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获“全球旅游目的地提名奖”、水体类“中国优秀旅游景区”“河北省十佳旅游景区”等称号,每年吸引150多万名游客,衡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不断提升。

  精彩“民生答卷”

  提升群众幸福感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近年来,衡水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卫生医疗事业发展、体育事业等各项民生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让所有衡水儿女享有更稳定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医疗、更便捷的出行、更优美的环境,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衡水市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级书记”齐上手,大力推广八步工作法,打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截至2018年底,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91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6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前,衡水市正在大力实施“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程”,今年将完成1.65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该市坚持把群众的“远事看近、小事看大、实事办好”,在全省首创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大力实施“教育规范提升工程”“智慧医疗体系培育工程”,推出了主城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政府统筹管理、公立小学下午课后免费托管、公办中小学营养午餐试点等惠民举措,实施了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组建了河北省首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衡水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在全国首创了“功能社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

  70年众志成城,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风化雨,彰显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面向新时代,衡水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满怀豪情朝着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目标阔步前进。

  数读衡水

  建设具有“国际范儿”的美丽湖城

  近年来,衡水市以打造具有“国际范”的生态宜居美丽湖城为目标,努力推动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管理水平、创新动能培育、城市开放度全面提升。城市规划上,在区域大背景和城市群中找准衡水的功能定位;坚持中国特色,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高点定位,努力把衡水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北方水城”。

  建设管理上,着眼城市绿色发展,坚持以水为魂、以湖为核、湖城融合,建设生态宜居之城。着眼建设活力创新之城,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了“一谷一港一中心”“中科院+”“院士+”等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城市运营上,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格局,在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中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着力发展文旅、会展、体育休闲等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差异化协同发展之路。

关键词:河北精彩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