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燕赵抗疫群英谱|王培文: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来源: 河北日报  
2020-03-22 16:45:28
分享:

  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记沧州市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医生王培文

王培文正在读小患者送来的感谢信。(受访者本人供图)

  42岁的王培文是河北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作为第二批进入医专院区轻症隔离病房的“逆行战士”,他始终坚守抗疫一线,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这期间,王培文的父亲突然不幸去世,身处战疫一线的他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他说:“父亲生前十分支持我的工作,他老人家若在天有灵,一定会理解我!”

  克服困难 努力做到“一针见血”

  2月13日,王培文接到院领导打来的电话,希望他带队去接一名确诊患儿。此前,王培文已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正在查房的王培文交接完手头的工作,没来得及回家,就赶往隔离病房开始“战斗”。

  “这名患儿只有2岁,是沧州市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小的。”王培文说,低龄患儿不会配合治疗,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本就缺乏安全感,加上疾病的折磨,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这些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与挑战。

  两岁的患儿,血管特别细,皮下脂肪比成人的厚,平时抽血、输液都很困难,医护人员“装备”在身,做这些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王培文说,“护目镜上的水汽会挡住视线,戴上3层手套的手不灵活,我们只能甩头找取视野,比平时更细心、耐心,努力做到‘一针见血’。”

  王培文告诉记者,患儿虽然属于轻症,他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三天三夜几乎未合眼,守护在患儿身旁,直到患儿度过了肺炎急性进展期,才松了一口气。在10多天的诊疗过程中,患儿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没有发生并发症,这让王培文很欣慰,“孩子现在已经治愈出院,我特别开心,再苦再累也值得。”

  暖心呵护 与患儿“混”成朋友

  在隔离病房里,患儿不像成人患者那样“听话”。“他们的逆反情绪一旦上来,就会抵触治疗,各种不配合,有时能把大家急哭了。”王培文说,医护人员经常要和他们“斗智斗勇”。

  2月18日,一名6岁患儿与母亲一起住进了隔离病房。孩子的双手不停揉搓衣角,眼睛哭得红肿并怯生生地打量着四周。

  “当时,孩子的肺部感染面积较大,并伴有咳嗽,需要马上进行吸氧、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王培文说,可孩子就是不配合,不让戴吸氧装置,不停往下拽心电监护的电极贴。导致无法评估孩子的身体状态,进行下一步治疗。

  儿科出身的王培文,常年和孩子打交道。隔离病房里的他总会想出各种办法和孩子互动,努力让患儿忘记病房里的紧张气氛。

  通过与患儿母亲的沟通了解,得知6岁患儿喜欢画画,王培文让同事找来纸笔、一些玩具与零食。

  “宝宝喜欢画画是不是?叔叔陪你画。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来,咱把这个小东西贴到身上,你就可以看到心脏的跳动……”不一会儿,王培文就和患儿“混”成了朋友,患儿也放下了戒备,接受检查。

  “患儿来到陌生的环境,看到穿得像‘太空人’一样的医护人员,会害怕。这时候不能硬来,要把他们当‘小大人’,用心去交流。”王培文说,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治疗。

  “后来,孩子送给我一幅简笔画,画中医生戴着听诊器,拿着针管,正准备给小患者治疗。上面还附有文字:叔叔阿姨辛苦了。”王培文说,收到这样的礼物,感到特别温暖!

  不忘初心 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接诊第一例确诊患儿之前,王培文已在发热门诊的隔离病房值守了3天。当时有一名疑似患儿,经过3天观察,发现只是普通肺炎。从2月10日至3月1日,王培文始终坚守在病房,直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2月24日,一条噩耗传来:70岁的父亲突发心梗去世。此时,王培文正在隔离病房里守护着他的患者。接到电话,王培文在楼道里哭了。院领导提出让他撤出来休息,王培文拒绝了。朝着家的方向,王培文深深鞠了一躬,就此送别父亲,就立刻返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进入病房前,我与父亲通过电话,父亲是党员,他说这个时候我该冲上去。”王培文哽咽着说,“没想到那竟是最后一次听到父亲的声音,我感到很愧疚。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换岗,新进来的医护人员得重新熟悉各个流程,重新与患者建立感情。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治疗进程,还有感染的风险。”

  王培文的付出让患者、同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6岁患儿出院时,特意让妈妈写了一封感谢信: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叔叔阿姨对我的爱,我用心地记下了你们每个白衣天使的名字,并为你们每人画了一幅画。世界就是这样美好。谢谢你们。

  “每当看到治愈者踏上回家的路,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当医生的初心。”王培文说。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

关键词:抗疫,英雄,医生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