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逐梦力量在乡村生长

来源: 承德日报  
2020-09-30 16:30:53
分享:

  大山深处的盖子沟村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树为生态环保示范村。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刚一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石桌子乡盖子沟村,在飘散着稻麦芳香和泥土气息中,一阵熟悉的旋律飘进耳朵。村文化广场上,一群身穿靓丽服装的村民正在一位老大姐的指挥下,深情地演唱着《我和我的祖国》。

  眼前,蓝天白云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通往村口,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民居散布其间,鳞次栉比的产业示范园生机盎然,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美丽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

  这里处处焕发着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悄然展开。

  这一切,让人心潮起伏。

  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是河北省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

  而今,这里已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树为生态环保示范村,全村112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出列。

  这些翻天地覆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的改变,更是关于心灵、关于精神、关于爱与温暖……

  蜕变,伴着悠长的低吟

  “从精准脱贫梦到全面小康梦,再到乡村振兴梦,只要干群一心,携手奋斗,所有的美好梦想都能成真。”站在新建的7000平方米的鱼塘前,石桌子乡党委书记白冰语气坚定地说。

  从前的盖子沟村,山高坡陡,水瘦天寒,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有限。因为寒冷,只能播种土豆莜麦荞麦等低产作物,遇到天旱,或者是下苦霜早,欠收或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严酷的生存环境,让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日子过得既穷且苦,穷得人们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苦到去最近的集镇也要跋山涉水走上大半天。而地处这个县北部山区的石桌子乡,是县里的贫困乡,盖子沟村,又是这个乡最贫困的村子,还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8个村民组354户,9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2户,267人。

  曾经,一个贫困户如同爆竹粘染了火星子似地对扶贫干部喊:“你让我怎们致富,一个拳头大的小鸡崽,都要好几块钱,买个猪娃子就要上百块,买头小牛、买只小羊要好几百块……”是啊,那些最后的贫困人家,不是老的,就是有病的伤残的,要不就是遭遇天灾病业重创,精神低落。他们眼里无光,脚下无力,身与心都在低谷中匍匐着,轻拉一把是很难“扶”起来的。让这些陷落于生活低谷的人们,靠自身摆脱贫困,难。需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滋生再生力量。

  脱贫,一个也不能少。

  从2017年到2020年,盖子沟村先后建成马铃薯储窖、金莲花种植、玫珑果大棚、淡水鱼养殖、光伏电站、养鸡场、养猪场等系列产业项目,注册了盖子沟村农业发展股份公司,系列特色山野产品全部注册了“盖子沟”品牌商标……

  盖子沟村变了,如同一潭子死水,有了流动的出口,涟漪荡漾;如同一盘死棋,左冲右突后被走活了。

  脱贫,带来观念心气的嬗变

  一系列富民产业项目的开发、建成、投产,让贫困的盖子沟村村民终于扬眉吐气了。

  脱贫,能够用数字来诠释,但是,在盖子沟村,更能拨动心弦的是那些被人帮扶着,走出困境的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闪耀在他们眼里的熠熠光彩。

  这是新思想照亮了村民前行的方向,凝聚起澎湃向前的力量。

  56岁的王德患有心脏病、花草过敏症,几乎失去劳动能力,家里还有64岁的哑巴媳妇和93岁高龄的老母亲。脱贫攻坚,使贫穷了大半辈子的王德一家彻底走出低谷,全家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

  王德说:“家里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没有了糟心的事,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脱贫户韩立华,每天早早来到玫珑果大棚里上工。她开心地说:“过去家里只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农闲想找点活干补贴家用,东奔西跑总也找不到门路。村里搞扶贫项目,安置我在企业打工,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在村农产品包装车间外的水泥地上,几个老太太在翻晒着花海一般的金莲花,她们的眼里,满是花一样的幸福。

  在这里,从小米、莜麦面、荞麦面、山野特产到瓜果蔬菜,所有外卖产品的包装上,都标有盖子沟的地域标签。

  “我们就是靠村里开发的这些项目脱了贫,现在浑身都是干劲,在家呆不住,早上还不到5点,就开始干活了。”她们说。

  走在盖子沟村鲜花环绕、干净的村路上,间隔不远便有一组排列在一起的蓝黄蓝三色分类垃圾桶,每周由专门人员将分类垃圾送到村头垃圾厂做环保处理,从这里生产的有机肥料又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田地里。

  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入手,不断提升着村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村庄变美了,村民们更有了精气神。内力与外力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盖子沟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

  村民观念、心气变了,因为他们脚下有了出路。

  飞翔,文化助力村民远行

  盖子沟村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扶贫攻坚进程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如今,村子里成立了秧歌队,高跷队、歌舞队。农闲时节,人们聚在广场上,唱歌,拉琴,跳广场舞,村里人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夜生活。

  已经65岁的王贵兰高兴地说:“过去,村里没有一盏路灯,晚上,家家关门闭户,日子过得死气沉沉。现在,村子里路拓宽了,土路变油路,太阳能路灯明亮亮的,文化广场和戏台前唱歌跳舞,心里甭提有多畅快了,就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回村创业女大学生马立新无比欣喜地说;“我怎么都想不到,我们村子里,过去那些围着锅台打转转的婶子、大娘、老奶奶们,她们对跳舞、唱歌有那么大的热情,学得那么好。”

  马立新工作之余,到县里向专业人士求教学习,回村带领亲们跳新舞、唱新歌,使村子里的歌舞,唱出了档次,舞出了水平,多次在县乡文化竞赛活动中获奖。

  舞步换了一种又一种,曲子唱了一支又一支,欢乐填满了乡村人的业余生活。

  村子里写诗的,画画的,习练书法的人越来越多。高标准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里,时常人头攒动;街边花坛前宽阔的休闲广场,单杠,秋千等各类健身设施齐全,欢歌笑语成为盖子沟村的生活主旋律。

  村子里的文化气息日益浓厚。

  乡村处处是舞台,群众人人做主角,赋予了盖子沟村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群众的“脑袋”,形成了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

  学知识、学文化,让知识改变命运,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理念,深深根植在盖子沟人心中。

  盖子沟村山变了,水变了,村容村貌变了,人变了。

  被安置在村种植园里工作的韩丽华,脱贫之后,高兴地送儿子入伍参军。她说:“过去日子穷,愁事儿多,心里总像是堵着一把皱巴巴苦菜叶子,儿子是家里不能缺少的劳动力。现在日子好过了,最希望儿子能报效国家。”

  曾经有名的上访村,如今成为了历史。好家庭、好媳妇,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突破观念障碍,逆流返乡回报故土自主创业,开拓出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项项惠民工程犹如一阵阵春风,涤荡尽贫困与愚昧,释放出无穷活力,让像盖子沟村一样许许多多的贫困村“富”出真实可感的发展成果,“美”出成色更足的亮丽风景,“高”出日益彰显的社会文明风气,让逐梦的力量在百姓心中升腾,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真正寻找到了他们自己的“诗和远方”

关键词:乡村,逐梦责任编辑:李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