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晓燕:
协同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
“农历二月二,一弯细如钩的月牙儿挂在天上,非常明亮,这是前些年很难看到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感叹,现在空气质量太好了。与之相印证的数据是,去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
协同发展蓝图上,如何让生态的底色更加鲜明?赵晓燕代表认为要从法治保障入手。她说,京津冀三地已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协同立法取得标志性、突破性进展,但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建议三地协同,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规,统筹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确保各地政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按统一标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科学性。
在法治保障基础上,要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赵晓燕代表重点关注生态补偿制度,她以密云水库保护举例:2018年北京与河北共同制定并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中央财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安排资金,用于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支持张承两市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相关工作,这在协同护水保水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她建议,用好并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出其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在生态协同保护中也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她建议,与河北省加强协同,推进大运河各河段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沿线生态景观,推进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旅游通航,让大运河真正成为京津冀地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水脉”。北京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隔潮白河相望,要携手加快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缝合衔接,加快推进生态景观带建设。
“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辅相成,只有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治理。”赵晓燕代表说,北京应充分发挥“减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网络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北京日报记者 范俊生)
全国政协委员李琳梅:
向大海要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泓清水,绘就城市发展生态底色。如何在京津冀这块版图上实现人水和谐的秀美图景?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级高工李琳梅建议,把海水淡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水源。
“当前,京津冀地区短缺的水资源,正在构成区域持续发展潜在的‘心腹之患’,已经成为制约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突出因素。”李琳梅委员用数据说话:2020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185.4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9%,“近年来,南水北调水缓解了京津冀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压力,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现有水资源仍不能满足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水资源缺口依然存在。”
常年从事海水淡化工作的李琳梅委员提出,解决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向大海要水将是一个重要选择。她说,海水中的淡水就是人类的水源,有了海水淡化技术,守着大海就不会没水喝。此外,与长距离调水相比,海水淡化具有占地少、投资小、水质好、水量稳、便于分步实施和不受气候影响等优势,是南水北调的有益补充。
李琳梅委员建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水资源的统筹纳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体系,优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引调水、海水淡化水、再生水等各类水源。将海水淡化水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增量水源,提高其在区域水资源供给中的配置比例,并作为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大机制政策创新,通过沿海新增高耗水企业必须使用海水淡化水、加大工业“点对点”供水力度、实施产水补贴等措施,探索水资源价格统筹机制。海水淡化水主要供给京津冀沿海一线的工业、市政用水,可以减少输水成本与工业用水的二次水处理成本,把有限的用水指标用于区域发展的新增用水需求。加快区域内大规模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自主首台(套)大型海水淡化装备的应用示范。依托天津、河北渤海湾沿岸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开展浓盐水排海试验研究,出台明确的浓盐水排海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工程浓盐水直接排海,打通政策堵点。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水淡化科技创新及产业基地,重点突破海水淡化“卡脖子”技术,突破大型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技术瓶颈。(天津日报记者 韩 雯 刘 平 孟若冰)
全国人大代表方金华:
提升营造林质量,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
来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全国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一直忙着联合北京专家进行新型泡桐品种的繁育、推广。这种高品质的速生用材树种,可以实现植树造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已经在环京津地区推广种植,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建设,林业是基础;美丽中国,绿色是底色。方金华代表建议,持续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既要“扩面积”,更要“提质量”,必须在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础上,精准提升营造林质量,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地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黄金三角”之内,廊坊肩负着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廊坊坚持“与京津雄规划一张图、生态建设一盘棋、生态保护一张网”,持续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等重点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原市前列,形成“京津氧吧、平原林海、绿色廊坊”的新格局。
“进一步提升营造林水平,实现造林绿化由量到质的转变,就要合理配置林种、树种,拓展生态功能。”方金华代表表示,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要在高标准规划种植、林地的利用与保护、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精准发力,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对一些低产低效林、退化林进行改造和修复,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与效益。
作为一名林业技术人员,方金华代表特别注重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经常与京津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等培训交流。她认为,筑牢京津冀生态屏障,就要率先实现三地造林绿化和林业管护一体化。
“三地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公关,筛选出一批技术成熟、效益好的先进技术和适宜京津冀区域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方金华代表说,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京津冀科技资源、专家资源共享,推进林业信息和监测一体化。同时,加强在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防控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建立联防联控协作网,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的沟通交流。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探索造林与林木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方金华代表建议,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延长林业经济产业链条,大力打造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林业和观光旅游等融合发展,拓展林农收入,让森林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成为广大百姓的“绿色银行”。(河北日报记者 贾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