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直播

  • 2015/09/03 00:41

    长城网

    [血印•寻访]女儿忆父亲节振国:刀劈鬼子威震敌胆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七十四

      长城网9月2日讯(记者 张光明 贺宏伟 李晓娜)1940年夏,中共冀东区党委组织负责人吴德在延安汇报工作时,介绍了一位刀劈日本宪兵的抗日英雄——节振国。毛泽东听后称赞其为民族英雄。

      时光荏苒,70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现如今,节振国这个响亮名字依旧在冀东大地铮铮作响,他威震敌胆的传奇抗日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节振国塑像。长城网 贺宏伟 摄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有幸采访到节振国的二女儿节凤兰,已经82岁的老人向记者回忆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1910年10月9日,节振国出生在今天的河北故城刘堂村。10岁那年,因为家贫,他随全家逃荒到唐山开滦赵各庄煤矿。父亲去世早,他14岁便下井做了童工。

      据节凤兰介绍,节振国打小就喜欢劫富济贫,特别是当了矿工之后,他刻苦学习武术,武德好、武功精,经常打抱不平,在工人中有很高的威信。

      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的队长,领先举行大罢工,率罢工矿工用斧子、镐把打垮了弹压工人的矿警护矿队,控制了整个矿山。

      大罢工一直坚持到5月4日,沉重打击了英国资本家,也直接影响了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的军事行动。罢工结束的第二天,日本人撕下“中立”的伪装,与英矿当局联手对工人领袖进行逮捕和屠杀。而节振国更成为敌人千方百计想除掉的“眼中钉”。

      “那天清晨,20多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宪兵和伪警破门闯进我们家,一进门便把我大伯不由分说地绑了起来。发现绑错人后,敌人严刑拷打我大伯,逼问我父亲的下落。”据节凤兰回忆,当时节振国正在外边,有人告诉他:“鬼子宪兵抓你,把你哥捆上了!”节振国听说这话,拔腿就往家跑。

      “我就是节振国。”父亲突然出现时的那声大吼,至今还时常萦绕在节凤兰的耳边。“我父亲一个箭步闯入堂屋,抄起一把菜刀,劈头盖脸地向审问大伯的鬼子头上砍去。刀光一闪,鬼子半拉儿脑袋立马落地。鬼子尸体还未倒地,我父亲又随即抽出了挂在敌人身上的战刀向第二个敌人砍去。”

    节振国二女儿节凤兰。长城网 贺宏伟 摄

      那一年,节凤兰4岁。父亲刀劈鬼子的每个细节,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院子里的鬼子见状,端着刺刀冲了进来。我父亲右手握着菜刀,左手挥舞战刀,左砍右挡,‘咔嚓’‘咔嚓’两下就砍死了两个鬼子。堂屋狭小不便施展武功,我父亲随后跳到院子当中。两个鬼子和一个伪警三面夹击他,他轮起菜刀和战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鬼子的脑袋开了瓢,另一个鬼子的肚子破了膛,那个伪警也被削掉了一只胳膊。最后因寡不敌众,我父亲不得已飞身上墙逃了出去。”

      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情绪,矿工们奔走相告:“节振国是好样的!”节振国当年从鬼子手里夺取的那把东洋战刀,如今就陈列在冀东烈士陵园展览室他的照片旁。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开辟抗日根据地。7月间,狂飙漫卷京东22县,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风起云涌,义旗下聚集起10万武装民众。

      “节振国闻讯后迅速联络矿工,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参加暴动。不久,他率部加入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李运昌部。”据开滦博物馆研究院、原开滦党史办主任杨磊介绍,李运昌把节振国的队伍收编为司令部直辖工人特务大队,任命节振国为大队长。

      从1938年秋到1939年冬,节振国在丰润、滦县、唐山和开滦矿区,神出鬼没,几十次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在冀东一带很快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以至于特务汉奸们打赌吵架时常常这么发誓:“明天叫你碰上节振国!”

      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节振国率领的工人特务大队越战越强,后改编为八路军第十二团一连,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夏,远在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在听取河北抗日斗争情况汇报时,听到了节振国的传奇故事。沉吟片刻,毛泽东似有所虑地说:“这是个民族英雄式的人物,要好好地培养他,保护他,不然他会遭不测。”毛泽东一语成谶。1940年8月1日,在滦县尤各庄的一次突围战中,敌人的一颗子弹贯通了节振国的左胸。

      “那是1939年初秋。当时夜已经很深了,我们被叫醒后,父亲把我们姐弟三个搂在一起,亲热了好长时间。我问父亲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打完鬼子,爸爸什么时候就回家。’这是父亲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年后,节振国就牺牲了,年仅30岁。节凤兰对父亲的最后印象,也就定格在了那一瞬间。

      节振国牺牲后,周恩来在重庆知道了节振国的事迹,指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关于节振国的作品,教育人民,打击敌人。1940年,慰冰在《中国工人》刊物第11、12两期以“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为题,向解放区军民介绍了节振国的英雄事迹。

      解放以后,节振国烈士被党和政府隆重安葬在冀东烈士陵园,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凭吊他、纪念他。文艺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反映节振国英勇一生的作品,如中篇小说《赤胆忠心》、长篇小说《血染春秋》、纪实小说《威震敌胆》。文艺工作者还把节振国的事迹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在全国放映。节振国这个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节振国的精神到处传颂。

  • 2015/09/01 11:18

    长城网

    [血印·寻访]掌史村战斗:杀敌500人 敌我伤亡10比1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七十三

    邢台威县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史作杰向记者讲述掌史战斗始末

    邢台威县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史作杰向记者讲述掌史战斗始末。吕晓红 摄

    掌史战斗遗址:子弹坑

    掌史战斗遗址:子弹坑。图片由邢台威县党史研究会提供

      长城网8月31日讯(吕晓红 王培炎 记者 石柳月 张明皓)掌史村是邢台威县境内的一座小村庄,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敌我伤亡10比1的掌史村突围战就发生在这里。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邢台威县,重温红色历史。

      1942年5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日伪军共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野蛮的“五一大扫荡”,企图消灭集中区中共党政领导机关和抗日武装,彻底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区中共党政领导机关也在根据地内坚持战斗,与敌人进行了长时期的周旋,直到5月29日,根据局势的变化和上级首长的指示才离开冀中南下转移,准备通过冀南根据地转移到外线,担任保卫任务的是冀中军区的第27团。

      1942年6月11日,冀中军区外出执行任务的侦查员领回一个人,这就是冀南军区机要科的王科长。他对冀南的情况很熟悉,从他那里了解到,邢台威县掌史村附近敌人据点守备力量较弱,多是些伪军杂牌部队,而且该村易于隐蔽防守。冀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司令员吕正操、政委黄敬经过情况分析后,6月12日清晨5时,集中机关、部队进了掌史村。

      邢台威县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史作杰介绍,部队进村后立即在村口放哨警戒,封锁消息,行人只准进,不准出。战斗部队以连、排为单位进入阵地,在村周围抢修临时作战工事,将掩体和交通沟挖得纵横相连,一直通向村子里面。

      进入掌史村后,饭刚刚做熟,村口突然响起一阵爆炸声,侦察参谋报告,敌人在村南边修建碉堡,三十几个敌人被我们的前哨给报销了一半。“乱弹琴!”吕正操发火了,“怎么能随便暴露目标呢!”吕正操立即决定和敌人打“蘑菇战”、“顶牛战”:不许出击,敌人不到跟前不开枪,没有上级许可不准使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只用轻武器诱敌。

      史作杰说,敌人以为经过大“扫荡”,这一带不会有八路军的大部队,所以趾高气昂,大摇大摆地出现在村口。据亲历者回忆,敌人把机关枪、迫击炮就明摆在村外打麦场上,连工事都不挖。

      在一个日军队长指挥下,日伪军向村里发起进攻,27团的战士们等敌人靠近后,步枪、轻机枪一阵扫射,敌人倒下一片,慌忙后退。敌人吃了亏,知道碰上了强敌,不断从各据点调兵增援,一次接一次发起进攻,并向村中进行炮击,还恶毒地施放毒气。

      傍晚时分,吕正操抓住战机,迅速使用重武器出击,敌人措手不及,吕正操带领机关成功突围。这场战斗我军以一个团的兵力保卫了领导机关2000人安全突围,我军仅仅伤亡46人,而毙伤日伪军估计在500人左右。中央军委特地致电嘉奖,把掌史战斗誉为冀中五一反“扫荡”中最精彩的一幕。

  • 2015/08/27 10:03

    长城网

    [血印·寻访]前南峪:弘扬抗大精神 唱响时代主旋律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七十

      长城网8月26日讯(记者 王培炎 石柳月 张明皓)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于1936年6月1日在陕甘苏区瓦窑堡创建,7月11日迁往保安,之后辗转晋察冀、晋东南,在1940年11月4日移驻冀西邢台浆水镇前南裕。随着八路军、新四军的迅猛发展和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急需成千上万的军政干部去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设,为此,抗大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建了14所分校、6所陆军中学、1所附属中学和若干独立大队,共培训中、高级干部10多万人。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了邢台市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重温了硝烟弥漫下的英雄故事,学习了革命先烈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邢台抗大陈列馆
     
    抗大陈列馆。长城网 石柳月 摄
     
    抗大指挥部旧址
     
    抗大指挥部旧址。长城网 石柳月 摄

      据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研究室主任白鸿森介绍,抗大挺进敌后办学,特别是成功举办五周年校庆之后,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日寇把抗大视为埋在他们心脏地区的一颗炸弹,企图把抗大一举消灭。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扬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1942年5月21日,日寇调集一万余兵力,分四路合击抗大总校所在的浆水镇一带。北路之敌由临城、赞皇经宋家庄向浆水猛扑,东路之敌由邢台城出发向浆水直插,西南路之敌由沙河经路罗向浆水挺进,西路之敌由山西昔阳、和顺经松烟向浆水进逼,敌人来势之猛,兵员之多是空前的。为避免同敌人主力遭遇伤亡太大,抗大校长决定总校各大队分散行动,利用有利地形与敌人周旋。采用“敌进我进,方向相反,擦帮而过”的办法,协助地方自卫队、民兵掩护群众,牵制敌人。然后分头转移,插到敌人的后方利用山地优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最后到达王莽寨山谷会合。在反“扫荡”过程中,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2年5月24日,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

      5月26日,抗大总校文工团程克有孕在身即将分娩,仍跟着抗大医院的六位男同志,日夜不停地行军转移,为躲避日寇搜索,七人藏身于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外传来敌人的叫喊声,但这时程克就要分娩,情况危急,经过一番剧痛,孩子降生了,可是连第一声的啼哭都没发出就永远地离开了母亲,为了同志,为了革命,这个伟大的母亲做出了最痛苦的抉择。反“扫荡”中,抗日大学陆军中学的一部分学员在邢台县的小西天与沙河县的北武当山之间,与敌军进行了一场激战,校长史紫千等几十位同志英勇牺牲。在这危急关头,冀西游击队司令员杨秀峰和一二九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率领部队前来解围,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正是这些革命先辈用宁死不屈、共赴国难的精神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血魂铸就的精神,已融入这坚硬的太行山脊,永远守护这片热土。

      而如今坐落于邢台市前南峪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已成为对外宣传河北、宣传邢台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先后拍摄了《在塑英魂》、《抗大陈列馆全景展示》等宣传片,并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与“河北省十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 2015/08/25 08:44

    长城网

    [血印·寻访]巨鹿:古稀老人55载如一日为烈士守守墓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九

      长城网8月24日讯(记者 王培炎 张明皓 石柳月)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发生了该县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巨北战役。在战役中,有50名八路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斗结束后埋葬于苗庄村。村民苗明文55年风雨不辍为烈士守墓,将抗战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走进了河北省巨鹿县,探寻在黎明前的黑暗下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倾听苗儿庄村村民齐力守护烈士墓的感人故事。

      巨北战役于1945年5月31日打响,在这场战役中,执行阎桥伏击战的八路军第十九团的战士在阎桥邢南路两侧设伏打援,消灭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苗庄村西南的墓群埋葬着在战役中牺牲的50名烈士,被村民称作“八路坟”。后来陆续有35位烈士的遗骨被家属迁走,至今仍有15名无名烈士长眠于此。

      1943年,日军进入苗庄村烧杀抢掠,全村400多名村民瞬间就被杀掉了三分之一,仅苗庄村村民苗明文一家就失去了七个亲人。苗明文的父亲被日军抓走后便杳无音讯,以致年幼的他不得不靠乞讨为生。“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毛主席,要不是这些牺牲的烈士,哪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为亲人守墓我理所应当。”苗明文激动地对记者说。

      苗明文自1960年开始就坚持每年为“烈士墓”修整坟头、清理杂草杂物,到了春节、清明节以及当地的传统忌日,他都会来烈士墓前祭奠,缅怀安息于此的烈士,55年风雨不辍。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苗明文自己守护这一烈士墓,但在苗明文的长期感召下,苗庄村的全体村民也自发地加入到守护烈士墓的队伍中来,而现在,守护烈士墓已作为一种精神,一代一代地在苗庄村传承下去。

      2009年清明节前,苗明文自己出资1150元,为15名无名烈士立了一座墓碑,并号召乡亲们在墓群周围栽种松柏。如今,松柏已都郁郁葱葱,像卫兵一样守护着英灵。在苗明文和乡亲们的悉心守护下,纪念碑屹立在墓地的旁边,15座坟头被松柏环绕,让人肃然起敬。

    村民们在墓群周围栽种的松柏
    村民们在墓群周围栽种的松柏。长城网 石柳月 摄

    苗明文为烈士墓清理杂草
    苗明文为烈士墓清理杂草。长城网 石柳月 摄
     
       今年以来,苗明文还主动承担起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工作,给孩子们讲烈士们的故事,引导孩子们自觉保护烈士墓,让学生们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苗明文凭着自己对信念的坚守,虽已到耄耋之年,却仍义无反顾地为英烈守灵扫墓。他说:“英烈们选择了崇高的革命事业,他们牺牲后,我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他们与家人团聚。”于是从2000年起,苗明文就开始了为烈士寻亲的路,让他们有一天也能“回家”。一次,他在给烈士墓栽树时,偶然挖出了刻着“南官陶王永贵”的砖头,他有些激动,这很有可能是烈士家的所在地。苗明文迅速制定计划,查找地图,独自一人骑车奔至200多里外的馆陶,走遍周围30多个村子,问遍了周围的老人,可是十多天下来仍然一无所获。无独有偶,为壮烈牺牲的“苏排长”寻亲的过程也是如此,虽然打听到苏排长是苏石鹿村人,但是仍然没有任何线索寻找到他的家人。寻亲的路程是困难的,尽管寻亲无果,但苗明文坚定地认为,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绝不会放弃。

      这些无名烈士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苗明文没有忘却他们为人民的付出,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终将不会被历史所掩埋。

  • 2015/08/21 12:00

    长城网

    [血印•寻访]巨鹿老人左宝珍:传火于薪 矢志不渝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八

    左宝珍筹资百万元修建的“爱华翰苑碑林”
    左宝珍筹资百万元修建的“爱华翰苑碑林”。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左宝珍向记者讲抗日故事
    左宝珍向记者讲抗日故事。长城网 吕晓红 摄

      长城网8月20日讯(记者 王培炎 石柳月 张明皓)“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勒马太行烟雾外,伊谁与我赋同仇。”这是叶剑英在抗日战争中和朱德《出太行》的七绝,这首诗如今被邢台巨鹿退休老人左宝珍镌刻在自建的“爱华翰苑碑林”内,站在碑前,听着老人讲述背后的抗战情怀,也把我们又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叶剑英这首奉和诗,用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横刀立马于太行战火硝烟之中的抗日将领形象,坚持抗战到底,决心收复沦陷的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表现了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左宝珍老人动情地说。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邢台巨鹿县,走近左宝珍老人,倾听他传火于薪、矢志不渝地致力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故事。

      一张清癯的面庞,一头如雪的白发,一身简朴的衣着……眼前这位老人,正是今年85岁的左宝珍,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他呕心沥血,戮力担当,倾尽家资,建成了“爱华翰苑碑林”。2003年10月,坐落在巨鹿县魏征公园,总投资100余万元、树碑238方、收藏古石古碑86块的“爱华翰苑碑林”正式落成,对外开放。

      一边漫步在碑林中,一边轻抚碑林上的字,左宝珍老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爱国主义主题是永恒不变,花岗岩石可万年不朽,把民族英雄、抗日名将等经典诗句刻在碑上,长久保存,呼吁青少年铭记历史,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缘于左宝珍不同寻常的家庭背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抗战时期,左宝珍全家12口人,共赴国难,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的爷爷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和抗日工作人员,被誉为爱国老人;他的父亲早在193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等职,长期从事着地下抗日救亡活动;他的姑姑原名左若琳,抗战爆发后,更名左爱国,并勇敢地承担起村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的重担;他的大伯父为八路军当向导,在北陈庄村被日军炸弹将脸部炸成重伤。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左宝珍,从小就在心里坚定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年仅七岁的他就拿起红缨枪加入了抗日儿童团,由于工作积极在当时被评为“模范团员”。在老人家里,一直珍藏着一把钢刀,是他在儿童团站岗时佩戴的,一直跟随着他。还有件是一盏马灯,左宝珍说,爷爷时就用,救了不少抗日战士,这两件物品与抗日战争相关,“爱国不能变”。

      左老喜爱看书,对古典文化也十分钟爱,凭着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十余年来,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和影像资料,其中书籍2000余本,光盘500余张,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总说要好好教育下一代,可是光口头上说是不够的,有了这些书籍和影像资料,就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什么是祖国,什么是爱国。”左宝珍老人说,书籍、影像、展板可视性强,更适合青少年接受,更容易入脑、入心。据悉,这些价值10余万元的收藏,是他多年从全国各地购买的“宝贝”。

      2015年初春,85岁的左宝珍决定在自己家中开办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场所——“爱华传薪苑”,将自己多年从全国各地购买、收集的爱国书籍、图片、光盘、领袖瓷像、像章和抗战时期日军武器仿制品进行公开展览,供群众免费参观学习。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从花甲之年起,志在“传薪播火”的左宝珍建设“爱华翰苑碑林”,筹建“爱华传薪苑”,收集古碑古石……以不同的方式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今年还要在院子里安放30方石碑,碑文内容重点展现中国国家领袖、民族英雄、文人雅士和妇女儿童的书法精品……”左宝珍老人说,他还有一个未圆之梦,就是在“爱华翰苑碑林”旁建个博物馆,用图片等直观的形式教育下代。目前,老人已投资数万元,精心制作了展板100块,内容包括民族英雄、抗日将领的人物图像和事迹简介,以及日军屠杀我国同胞的暴行和各种爱国宣传图片等。

  • 2015/08/20 15:56

    长城网

    [血印•寻访]响堂铺伏击战:八路军歼敌400余人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
    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长城网 王培炎 摄

      长城网8月19日讯(记者 王培炎 石柳月 张明皓)1938年3月,为打击日寇邯(郸)长(治)运输线,八路军129师决定在东阳关至涉县之间的响堂铺设伏,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响堂铺战役是129师挺进太行以来,继长生口、神头岭战役后连续夺取的第三次大捷。日前,“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邯郸涉县,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1938年3月下旬,八路军第129师查明日军在邯(郸)长(治)公路上运输频繁,沿线警戒较前加强,并在东阳关增设了据点,驻有150余人。为了进一步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打击向晋东南进攻之敌,129师决定以3个主力团,在响堂铺一带设伏歼灭日军的运输车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具体战斗由副师长徐向前指挥。

      响堂铺是邯长公路上的一个小村镇。镇南侧山势陡峭;镇北侧也是高山,但山势较平缓。两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日军依山顺谷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响堂铺恰是由河北进入山西,翻越太行山的咽喉,选择在这里伏击日军,既利于八路军展开战斗;更可抓住敌人要害,予其沉重打击。

      “为了歼灭侵入晋东南之敌,八路军771团、769团、772团以响堂铺为中心,西起东阳关,东至椿树岭等的三十华里的狭长地带设伏。771团为右翼队,769团为左翼队,各派出一支部队到大道以南的山脚下埋伏,防敌逃窜。769团抽出几个连在椿树岭、河南店、王堡等地设伏,阻击可能由涉县西援之敌。772团主力集结在771团右后方之马家拐,并派出小部队向东阳关附近阻击可能由黎城、东阳关东援之敌。”邯郸涉县党史办副主任科员李魏华动情地讲述了当年响堂铺伏击战的全过程,也把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3月31日上午,日军第14师团两个汽车中队180辆汽车由东阳关开出,在进入伏击区后,129师以两个团兵力激战两小时,将日军汽车全部烧毁,歼灭森木少佐以下400余人,击毁汽车180余辆,缴获各种枪支130余支、迫击炮4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下午16时许,日军出动12架飞机,在响堂铺地区狂轰滥炸,但八路军参战部队已撤出战斗,安全转移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为129师移驻涉县,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李魏华说,129师的士兵一听说在响堂铺打日军的汽车队,积极性比较高,因为大家知道“邯长线”是日军的补给线、生命线,打这场可以改变武器装备。当时部队装备简陋,老兵用的步枪,新兵用的是红缨枪和砍刀。战斗前好多战士说,通过这场战役,一定要拿红缨枪换个三八大盖。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全国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和群众在响堂铺伏击战旧址上,矗立起了“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四周苍松翠柏掩隐,碑为青石砌成。碑身高11米,座高1米,上书“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九大字,下有碑文,四周有石柱石栏环绕,形制质朴,庄严宏伟。

      “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扑天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这首七律是徐向前元帅1985年为纪念响堂铺之战,同时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而写的,并被篆刻成诗碑立于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旁。如今,站在昔日的战场再读这首诗,似乎仍可看到往日的弥天硝烟。

  • 2015/08/19 10:16

    长城网

    [血印·寻访]热河:十二年抗战 军民同心 终得胜利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六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建于1964年。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建于1964年。宁晓雪 摄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内。

     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内。李艳 摄

      长城网8月18日讯(记者 宁晓雪 李艳 姜博瀚 杨雅荃)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进而把矛头指向热河。1933年3月,热河全境沦陷。从此,热河人民饱尝了亡国奴的苦难。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河北省承德市,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

        千里“无人区”:热河人民英勇杀敌

      日军侵占热河后,实行了疯狂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使得热河人民生命被残害、家园被摧毁、物资遭劫掠。

      1939年秋至1945年,日军为了切断人民群众与共产党、八路军的血肉联系,确保“伪满洲国”的统治,在冀热辽长城沿线地区,以长城为轴线,制造了东起山海关以西的九门口,西至独石口以东的老丈坝长达千余里的“无人区”战略封锁线,史称千里“无人区”。

      千里“无人区”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其中,“无住禁作地带”约8500平方公里,被“集家”的自然村有1.7万余个,共建立了2506座“集团部落”,被驱赶集家的群众约140万人。

      不甘沦为亡国奴的热河人民,进行了英勇反抗。1933年12月11日,兴隆县黄花川孙杖子村农民孙永勤举起了“天下第一军、杀富又济贫”的抗日大旗,成立了民众军,发动了黄花川农民抗日大暴动。队伍很快发展到5000余人。1934年5月,孙永勤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将民众军改为抗日救国军。这一支军队转战于长城内外,与日伪军作战200余次,攻克敌据点100多个,歼敌5000余人,威震长城内外。1935年5月,抗日救国军在遵化茅山一带陷入日伪军1万多人的包围,全军将士与日寇激战三昼夜,身负重伤的孙永勤让战士把他抬到阵地上指挥战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44岁。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八一宣言”中赞扬他是“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血腥统治,1938年6月,热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冀热边抗日大爆动,在热河境内建立了11个抗日县政权,组织了众多的抗日游击队和民兵,在长达500公里的长城沿线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无人区”斗争。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10余万人的牺牲代价,终于在1945年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热河省下辖两个市、4个旗、16个县。1955年12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后,所辖市、县、旗分别划属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麻利嫂:敌后“无人区”的抗日女英雄

      热河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广大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麻利嫂的故事,经久流传,生生不息。

      1943年1月21日傍晚,正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布置“无人区”对敌斗争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接到急报:7000多日伪军将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部团团包围,所有下山的路口都已被牢牢封锁了,敌人企图将被困的300多名八路军将士一举消灭。

      在这生死关头,李运昌果断的下达命令,烧毁所有文件,将电台绑上手榴弹,准备拼死突围。关键时刻,怀有8个月身孕,裹着小脚的麻利嫂出现了。大家认识她,知道她是共产党地下交通员朱殿坤的妻子。她说,司令员不能硬拼,你们300多人怎么能拼过7000人呢?这条道我走过,朱殿坤不在家,我领你们走。

      300多名八路军将士在麻利嫂的引领下,穿密林、过山洞,在阵阵枪炮声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数十丈立陡的悬崖挡住了去路。“麻利嫂”让大家解下绑腿,结成数根长绳,自己脚蹬石缝肩背长绳手拽枝藤攀崖而上。到达山顶后,她把长绳的一头拴到山顶的树上,另一头扔给悬崖下的将士,300多名指战员拽绳攀上崖顶。部队得救了,麻利嫂却连乏带累早产了。孩子生在了冰上,李运昌为孩子起名为“冰儿”。  

  • 2015/08/18 08:55

    长城网

    [血印•寻访]李晓明:英勇抗战打响平原枪声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五

    枣强县原党史办主任张忠杰。
    枣强县原党史办主任张忠杰。长城网 吕晓红 摄

    枣强《县志》主编、79岁的王桓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
    枣强《县志》主编、79岁的王桓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长城网 吕晓红 摄

      长城网8月17日讯(记者 王永宏 赵晓慧 吕晓红 见习记者 石柳月)小说《平原枪声》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描写八路军一个县游击大队的抗战故事。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李晓明,而小说的发生地,就在河北省枣强县肖张镇。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枣强县,探寻发生在李晓明和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李晓明原名李鸿升,是枣强县程杨村人,生于1920年12月,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并于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肖张区委书记、分区青年救国会主任、冀南五地委青委书记及青年营营长,旅宣教科长、中共枣北县委书记、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在枣强县原党史办主任张忠杰的讲述中,记者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那个英勇杀敌的身影。

      “‘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枣强同样陷入战争之中。”张忠杰称,1939年秋,日军在肖张西街建立据点,从那时起,肖张成为我党我军打击的重点,以李晓明为代表的枣强人开始了英勇抗日的艰难历程。

    艾洪林是《冀南古镇肖张村志》的主编,多年的史料搜集工作,让他对发生在肖张村的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艾洪林是《冀南古镇肖张村志》的主编,多年的史料搜集工作,让他对发生在肖张村的这段历史了解颇深。长城网 吕晓红 摄

    80岁的李佩玺老人讲述李晓明抗战事迹。
    80岁的李佩玺老人讲述李晓明抗战事迹。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平原枪声》中描写的是三打肖张,实际是七打肖张。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智取肖张据点和肖张歼灭战。”75岁的艾洪林是《冀南古镇肖张村志》的主编,多年的史料搜集工作,让他对发生在肖张村的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1942年,日军在肖张村教堂建立了新的据点,戒备森严、武器装备精良。8月上旬,时任栆北县大队副政委的李晓明和一中队指导员刘英等,决定智取此据点。20日下午,县大队兵分两路向流常方向前进,故意暴露目标,流常之敌误以为是正规八路军部队到来,龟缩在据点不敢出来。县大队又诱敌开枪放炮,还派了几个村长到据点内谎报军情,敌人立即向县城之敌求援……”艾洪林称,这次战斗的结果是“缴获枪支64支,县大队无一伤亡”。

      80岁的李佩玺老人称,正是在一次次或大或小的战斗中,我军部队得到了锻炼,战斗能力大大提高,这也为日后的肖张歼灭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后,随着抗日队伍的逐渐壮大,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战争形势的转变,让肖张据点的日军无法和县城据点保持正常联系,随着粮食供应的枯竭,据点的日军最终决定外出抢粮。”李佩玺称,日军的反常举动让李晓明嗅到了胜利的味道,他决定对上求援,调集全县兵力一举歼灭敌人。

      “4月12日早晨,肖张据点的200多名日军和伪军外出抢粮,据点只留下少部分人员看守,枣南大队和七八区中队飞速行军40里赶到和枣北县大队汇合,由李晓明等指挥作战,最终全歼敌军。”李佩玺说,这次战斗时枣强县军民对日伪进行的最后一次大歼灭战,被誉为“黎明前的一曲凯歌”。同年6月25日,日伪军溃败,全县解放。

      “李晓明不仅是小说《平原枪声》的作者,更是枣强县抗日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枣强《县志》主编、79岁的王桓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作品,《平原枪声》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读者,成为著名的红色经典作品之一。同样的,作为亲历战争并为抗战胜利英勇战斗的李晓明,更有理由让人们铭记、让人们敬仰。

  • 2015/08/11 09:29

    长城网

    [血印•寻访]兴隆县:血战无人区 3300名战士牺牲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六十

    孙永勤在黄花川起义
    孙永勤在黄花川起义。长城网 李艳 摄

    在兴隆“无人区”内建立起雾灵山、五指山、狗背岭三片根据地。
    无人区”内建立起雾灵山、五指山、狗背岭三片根据地。长城网 李艳 摄

      长城网8月10日讯(记者 宁晓雪 李艳 杨雅荃 姜博瀚)承德市兴隆县是革命老区,是冀东、冀热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兴隆县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支援了长城抗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伪于“千里无人区”,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巨大的牺牲,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间3300余名抗日烈士长眠于兴隆的山水之间。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承德市兴隆县,缅怀革命先烈,回首抗日往事。

      1933年,日军率领5000余人向兴隆县城推进,在日军火力凶猛、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民国兴隆县县长李英率党政职员携档案、经费撤离县城,兴隆县城沦陷。

      兴隆县城沦陷后,日军在长城内外推行了一条最残酷、最野蛮、最毒辣的“集家并村”政策,实施了血腥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制造了世界罕见的千里“无人区”,兴隆县是“无人区”的重点县。仅仅在1942—1943年两年间,直接屠杀兴隆县无辜群众15000多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八路军、游击队的帮助下,兴隆人民展开激烈的斗争,在兴隆“无人区”内建立起雾灵山、五指山、狗背岭三片根据地,这三片根据地面积虽然很小,但经历过日伪军数百次的围攻,却始终不垮,一直坚守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中最为意义深远的当属雾灵山根据地。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雾灵山划入伪满洲国,成为伪满洲国的西南边境。抗战期间,李运昌、包森、宋时轮等高级将领被派到雾灵山,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

      1938年6月17日,宋时轮率八路军第四纵队五千多名指战员,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洛川会议指示,挺进雾灵山区,攻克兴隆县城后转战各地。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日队伍不断扩大,到1941年,雾灵山区抗日游击队伍已达7000多人,在雾灵山西侧的大、小黄崖川建立了大小黄崖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44年夏,冀热北区八路军北进敌后武工队,在龙潭沿与日寇遭遇,激战中,政治部主任张振东、五区公安助理韩亚如壮烈牺牲。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地委书记田野等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300多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和3000多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在雾灵山区。

      为缅怀先烈,继承传统,教育当代,昭示后人,兴隆县委、县政府建设了兴隆县烈士陵园,祭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魂。

  • 2015/08/10 06:56

    长城网

    [血印·寻访]忆峥嵘岁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

     《血印》大型专题报道之五十九

    一二九师陈列馆
    一二九师陈列馆。长城网 吕晓红 摄
    张水来讲述当年的故事
    张水来讲述当年的故事。长城网 袁立朋 摄
    将军岭
    将军岭。长城网 袁立朋 摄

      长城网8月9日讯(记者 吕晓红 王培炎 见习记者 石柳月 张明皓)抗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山,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邯郸涉县赤岸村领导广大军民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战斗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9100人,发展为具有3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的部队,成为解放全国的生力军。涉县也成为“刘邓”的第二故乡、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近日,“血印”——河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长城网特别报道组来到邯郸涉县,探寻先辈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度过的峥嵘岁月。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奉命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转战太行,在地方党组织的有力协助下,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粉碎了日本侵略军无数次残酷的“扫荡”、“封锁”、“蚕食”与“倾巢”,创建了华北敌后幅员最广、人口最多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豫根据地,部队规模由最初的9000人发展到30万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沿涉县赤岸村中央的石板小路走不多远,就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司令部大院北屋、东屋和南屋均陈列着反映当时军民光荣斗争史的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院内还种有首长亲手栽植的丁香、紫荆树各一棵。司令部旧址由3座相邻的农家四合院组成,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北屋正房为会议室,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东屋为警卫室,南屋为办公室。院内刘伯承、邓小平首长亲手栽植的丁香和紫荆树,根壮叶茂,花香宜人。

      今年92岁涉县赤岸村老八路张水来老人就住在司令部旧址旁边,他说,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赤岸村住了6年。“当时八路军穿着便衣和老百姓住在一起,敌人来了,就拿起武器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就帮老百姓干活,那时候八路军一天吃两顿饭,头一顿饭上午八九点吃,第二顿饭下午两三点吃。”

      张水来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感召下,他当上了民兵,一年后正式参军,后来又随军挺进大别山。在大别山的行军途中,张水来再一次遇到邓小平,成了邓小平的马夫,随部队转战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张水来,只要有时间就爱到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当义务讲解员,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我这一辈子都是邓小平夫人卓琳让我剪的短头发,再也没换过。”今年84岁的赤岸村村民郭伶娥是卓琳的小“房东”,1941年,邓小平与卓琳的长女邓林就出生在赤岸村,当时她经常帮着卓琳照看孩子,洗尿布,陪孩子玩。

      郭伶娥回忆说,她称呼卓琳“卓琳姨”,她脾气特别好,自己经常去她房间里玩,只要她有时间卓琳姨就教她识字。现在我看到1,2,3,4都会想起她,我认的字差不多都是她教的。此外,卓琳住进郭伶娥家后还她给放了脚。

      在涉县,任何人提起129师,都会如数家珍,颇具自豪。涉县这块红色土地,共走出了300多位将帅。在涉县赤岸村北的将军岭,是除北京八宝山外,安葬共和国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刘伯承、徐向前、黄镇、李达、王新亭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撒在这座山。1990年10月,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将军岭”的岭名,深深地刻在了这座山上。

      在将军岭有许多数字都与129有关联,从岭下登上129级石砌台阶,是刘伯承纪念亭。出纪念亭,往上登129个台阶就到达徐向前纪念亭。从徐向前墓再往上登129个台阶就到达了将军岭的顶部。整个将军岭占地6000多平方米,群山环抱,风景秀丽。

      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在涉县生活战斗长达6年之久,缔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留下了遍布涉县城乡的红色革命旧址,涉县也由此成为了抗日战争遗址集群中最耀眼的地方。八路军一二九师的奋斗历程,创造了千秋不灭的丰功伟绩,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谱写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