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秦皇岛>>秦皇岛

百年老港的前世今生 历史任务终结西港转身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 2013-06-07 03:46:4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巨大的货轮,静静地泊在秦皇岛西港8号码头,偶有穿着蓝色制服的码头工人走过,鱼尾纹里洗不掉的煤色,显得眼睛格外的清澈。一度,秦皇岛西港也像渤海湾里,被亿万吨煤块衬亮的眼睛。

  自1898年清光绪帝下诏开设,至今日,西港活跃了115年。

  和秦皇岛港口博物馆里,那块百年历史的码头旧木桩一样,弯曲的铆钉锈色斑驳却固守木桩,木桩色泽沉重却不失力量。码头暂停的机器们,有点锈色,有点黑,历史任务褪去,西港还海于民,它们,都将散去。

  1

  百年沧桑,西港码头潮涨潮落

  舟楫聚散,渔民泛舟,兼运粮盐。这描述的就是秦皇岛西港,彼时,这里像一个自发的农贸市场,帆船小舟,依靠自然港湾,并无人工码头。

  70岁的王庆普,是秦皇岛港务局史志编科负责人,多年收集港口史料,写了50多本关于秦皇岛港的书,每每谈起港口,都好像自己的左右手。

  一杯茶后,老人陷在圈椅里,阳光透过窗外的爬山虎,斑驳地投映在木地板上,港口的历史就在老人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1月,英国人贺壁理和鲍尔温受开平矿督办张翼之托,来秦皇岛勘察,次年建议在秦皇岛建港口。1896年,北洋大臣荣禄与总办张翼商议在秦建港事宜,并嘱张翼速为筹划。1897年5月,秦皇岛获准在冬季作为天津辅助港口。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准奏秦皇岛为自开口岸。3月13日,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京使节,张贴告示,宣布秦皇岛自开商埠。当月,清廷划定戴河以东至金山嘴沿海向内1.5公里,往东北至秦皇岛对面地段,为各国人士避暑地,准中外人杂居。“1898年,秦皇岛西港叫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个港是开平煤矿的专用码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沿海港口几乎被入侵者瓜分殆尽,割地赔款,国库空虚,失去了自由港口,也无力再建。”王庆普讲述。

  出于多重需求,光绪帝御批指派开平煤矿负责筹建码头,设置自开口岸。秦皇岛港和煤炭“百年好合”的基调就此埋下。

  港口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动工兴建,1902年,建成木质小码头两个泊位,大码头五个泊位,共七个泊位,这也是此次搬迁的西港前身。

  秦皇岛港口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西港码头潮涨潮落的间隙里,发现一块百年历史的旧木桩,弯曲的铆钉锈色斑驳却固守木桩,木桩色泽沉重却不失力量,这是它历经沧桑的模样,也印证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1912年,英国人假借联合之名,又兼并了与之竞争的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简称滦州公司),成立了由开平公司控制下的开滦矿务总局,秦皇岛港随之隶属该公司。自1900年9月至1952年5月,港口权益旁落外人(含1941-1945年日本侵略军管理港口时期)达半个世纪。

  2

  “闯关东没过去,就留下来了”

  任何时期,港口的运转都需要码头工人。港口建设之初,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耳熟能详的“闯关东”群体开发了广袤的东北土地,鲜为人知的是,闯关东失败的流民,肩扛手提出了一个煤炭大港。

  在秦皇岛70岁以上的老人中走访,多能听到这样的寻根:我们老家是山东的,闯关东没过去,就留在了这儿。

  清末,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多省数不清的农民,独轮车推着老母亲,背包背着小孩子,迫于生计闯关东。尽管秦皇岛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地,活下去的动力还是催生了最早的一批码头工人,诞生在这群用双脚丈量到秦皇岛港渴望新生活的人中。

  尚未开放的秦皇岛港口博物馆后院,有数尊雕像,他们或坐或蹲,手捧阔边大碗,袒胸对襟坎肩,打磨铁锹、斗牌赌钱,刚抹上水泥的大通铺试图还原那段被称之为“锅伙”的独特生活。“闯关东过不去的人们,就滞留在秦皇岛港,正好码头需要人手,为求有口饭吃的逃荒者就留在了这儿。”王庆普查证的资料中,山东籍工人占据了70%的比例,他们按照原籍分属不同的大柜,在封建把头的控制下,演绎着“抬煤的饭用命换”。

  很多人就此落地生根,娶妻生子。

  一度,这些外来人口,除锅伙圈子外,散落在秦皇岛港住宅区五大里(英寿里、延寿里、福寿里、仁和里、劳工里)之中的劳工里。“码头用工,阶层分明,从高级员司、中高级、中级、初级到里工和外工,码头工人大多是外工。一点儿不能乱。”王庆普掰着指头列举等级时代的名称,港口博物馆的原址,就是开滦矿高级员司俱乐部,硕大的壁炉、保存完整的留声机,依稀可推断当时英籍管理层的奢靡。

  其时,蒸汽机车已经研发进入生产领域,将煤炭从小火轮倒到船上,并非一定需要人力。但是码头的实际控制者英国人,为节约成本,还是选择人工运输煤炭到船舶上,电影镜头里,工人踩着单薄狭窄的木板,身背沉重的麻袋,颤巍巍地挪步上船,就是真实的历史写照。

  再之后,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港口周围又有了洋行、客栈、小商铺、大饭店,有名号的店比比皆是,比如百货类的“金九源”,码头逐渐从纯粹的运输地,延展成生活区,港兴了,片儿大了,人多了,城市越来越俏了。

  3

  为煤炭而生,路港合体成就秦皇岛

  鲜为人知的是,秦皇岛港设置之初,专用运煤,一度隶属于开滦矿务局,KMA作为开滦煤矿的简写,至今印刻在秦皇岛港口博物馆的地砖上。

  很少有一个码头有秦皇岛港这样的“待遇”:四条铁路直通港口,承担着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全国沿海煤炭输出量的70%。其中煤炭的重要产地大同,更是有一条连接两地的煤炭专用铁路———大秦线。

  王庆普在《港口史志编辑文辑》写道:在开滦矿鼎盛时期的1940年,秦港只有大、小两座码头,共7个泊位,岸线总长814米,最高年吞吐量459.4万吨。到1999年秦皇岛港建港100周年时,已拥有生产码头12座,码头泊位49个,码头岸线总长9503.67米,港口吞吐量达8261万多吨,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50年的吞吐量。

  7个泊位的秦皇岛港,也就是俗称的西港,后又建了8号、9号码头,从最初的为开滦煤矿专用,发展到东西两港,承担国家电煤的重要中转作用。“位移是秦皇岛港最重要的产品。”王庆普所指的位移就是煤炭的中转。

  和大多数城市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命名不同,秦皇岛市区道路命名是以东西为街南北为路,唯有海阳路是斜向西北。这一点也和海港有关。根据《秦皇岛文史资料选辑》记载,它的前身就是唐榆铁路通向码头的专用线,长约5.6公里,1916年唐榆铁路南移,专用线改由秦皇岛站直通码头,原专用线废止,路基改成大车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路。“矿、路、港、城。”王庆普一字一句地慢慢念道,从其中的排序也可以看出,港口和铁路,都服务于煤炭。秦皇岛这座城市,也和铁路有着太多扯不断的联系。“火车市里跑,汽车城外转”就曾是城市一景。比如,京山铁路从市中心横穿而过,家住道南道北的市民晚上听不到火车的咣当声兴许就会失眠。据记载,当时秦皇岛站到发和通过的客货列车每天224列,平均每小时9.33列。

  铁路运输量越来越大,码头的作业越来越需提高,秦皇岛港口博物馆有这样一幅历史图片:1957年,秦皇岛港开始对7号泊位进行技术改造,经过艰苦奋斗,首次实现装卸生产机械化。改造后的7号泊位成为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秦皇岛港的主力泊位,担负着转运煤炭60%的运量,年运量从1962年的44.47万吨提高到1970年231.7万吨。也为1974年秦皇岛港首次实现吞吐量超千万吨打下了基础。

  4

  历史任务终结,西港华丽转身

  超千万吨的荣耀,很快被新的数字覆盖。秦皇岛港口博物馆记载着对于港口人而言,值得记忆的年份,1949、1974、1987、1992、2001、2006……年份背后是一组耀眼的数字:2001年,秦皇岛港实现吞吐量超一亿吨,2006年超两亿吨。

  而西港对于这组数字的贡献,近年约在千万吨上下浮动。不成比例的数字,源于东港的快速发展和西港的瓶颈所限。

  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慢慢地将西港包裹,位于海港区的西港,处于汤河至新开河之间,北邻市区,占用自然岸线4.55公里,形成码头岸线长度4.75公里,曾几何时,抚育城市的西港,居然成了市民和大海的一道屏障,“只闻涛声不见海”。

  有一种说法,每吨煤进出港口,都会给城区一块钱的治污费。官方发布的数字为,截止到“十一五”末,秦皇岛港向秦皇岛市累计上缴城建费、煤粉尘排污费约24亿元。

  在西港午休时段进入码头,没有汽笛,也没有作业的轰隆,沉默盖着苫布的煤堆也老实了许多,但更多港区人的印象中,风起煤飞的日子就在昨天。对于普通市民而言,24亿只是一个数字。

  综合考虑之余,“黑白分家”(黑指的煤炭)的观点开始提出,直到西港搬迁尘埃落定,历时十余年。从纸上到地面,似乎就在眼前。

  王庆普六七岁的时候,曾被父亲带到码头上船,“刚好赶上涨潮,我一直都记得,码头好像被托起来了,当时就觉得大海太神奇了。”

  有关方面对搬迁后远景如此描述:把西港原址打造成“高端旅游、商贸金融、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滨海新城区。

  为码头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王庆普期待,西港“退休”后的生活和他一样。(记者 白云 )     

关键词:秦皇岛,码头,港口

责任编辑: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