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伟在张家口调研 就推进申奥提出四项要求
11月16日至17日,省长张庆伟到张家口就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工作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按照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的要求...[详细]
国际奥委会主席: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是个新思路
北京能否书写双奥运传奇 京张双城概念添胜算
张家口申奥:空气质量江北第一 滑雪期长达150天
河北省体育局全力支持 张家口滑雪条件极佳[图]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 崇礼将承办雪上项目比赛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 京张城际铁路年内将开工
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会形势分析 优势与劣势并存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详细]
  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位于河北......[详细]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Winter Games),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冬季项目运动会。冬季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届,并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隔两年举行。按实际举行次数计算届数。该赛事的主要特征是在冰上和雪地举行的冬季运动,如滑冰、滑雪等适合在冬季举行的项目。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中,我国短道速滑选手(大杨扬)为中国实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详细】
 
  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PK
想成功申办冬奥会,激烈的竞争注定是无法避免。...【详细】
  北京张家口申办遇北欧劲敌
两座北欧城市加入,让主办权竞争变得更激烈。...【详细】
 
俄罗斯索契2014将办冬奥会
第22届冬奥会。...【详细】
韩国平昌将举办2018年冬奥会
第23届冬奥会。...【详细】
已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
已举过21届冬奥会。...【详细】
 
 
[经验优势]北京多次举办国际大赛 经验丰富
北京市和张家口市具备成功举办冬奥会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申办2022年冬奥会,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并推动北京、河北......[详细]
[场馆优势]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再利用 北京只需增一速滑馆
北京申办冬奥会最大的优势就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冬奥会的规模比夏奥会小,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媒体等相关人员总数大......[详细]
[自然条件]张家口五优势助力申办冬奥会 降雪期长雪质雪量有保障
张家口市崇礼县将承办雪上项目的比赛。不论是自然条件、雪场条件、交通,还是配套设施、空气质量,张家口都有着相当的优势。崇礼县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详细]
[交通优势]京张城铁年内将开工 建成后两地通达只需40多分钟
全线长约174公里,开通后,京张之间通达时间将由目前的四五个小时缩短到40多分钟,张家口市由此进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京张城铁起自北京,经沙城、下花......[详细]
 
  奥斯陆斯德哥尔摩热门
两座北欧城市的加入,让冬奥会主办权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详细]
  一大洲不能连续举办两届
2018年冬奥会在韩国平昌举行,2022年冬奥会能否还留在亚洲?...[详细]
  半数人忧雾霾拖后腿
北京、河北两地的雾霾天气可能拖后腿被认为是最大的挑战,54.7%的......[详细]
 
冬奥会是治理雾霾的良机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临时措施才保证了那十几天的蓝天白云。奥运过后,雾霾反扑并不奇怪。说到底,这种临时措施仍然是一种运动式治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详细]
沪媒解读:为振兴华北经济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这次中国奥委会没选择哈尔滨,则是国家层面的考虑,他们希望以此带动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毕竟,作为北京周边的省份,河北省这样的大......[详细]
北欧两市大热 北京张家口不被看好
14日是2022年冬奥会申办截止日期,包括两座中国城市北京、张家口(合办)在内的申办名单出炉。其中北欧城市奥斯陆、斯德哥尔摩被冠以“热门”之称,北京、张......[详细]
海内外媒体热议 美联社称机会渺茫
美联社对于北京申办的前景也保持谨慎,它在文章中说,由于2018年冬奥会在韩国平昌举行,2020年夏奥会也在亚洲(东京)举行,因此2022年冬奥会留在亚洲的机会......[详细]
 
京张城际铁路2013年底开工
北京至张家口城际铁路位于北京市、河北省境内,途经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和延庆县,由延庆县康庄镇入河北省境内,跨官厅水库,经怀来县、下花园区、宣化区,西迄张家口市,呈东西向沟通两市。新建正线全......【详细】
 
 
张家口大桥的夜景竟如此的美丽
张家口令人惊艳窒息的辽墓壁画
赤城:温泉+滑雪成冬季旅游名片
张家口旅游美食推荐之大境门
张家口旅游美食推荐之空中草原
北京至张家口旅游列车 硬座30元
张家口万龙滑雪场迎今冬首批游客
金秋坝上草原游 寻找久违的碧蓝
石家庄往返张家口优惠机票仅40元
 
长城网编辑中心  策划:郭爱霞 赵鹏 张黎霞  美编: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