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西柏坡写下新闻名篇 雄文巨笔横扫千军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 2013-12-26 11:37: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西柏坡新华社旧址。

1948年11月毛泽东撰写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王律珍藏)  

   65年前的西柏坡,毛泽东同志在指挥解放战争和谋划新中国蓝图的同时,也迎来了他一生中从事新闻工作最辉煌的时期。在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一边运筹帷幄,指挥“武”战;一边笔扫千军,发起“文”战,可谓文韬武略,辉映千秋。

  谁是新华社首席记者

  记得我曾经采访过新华社的一位老领导,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前辈还没等我张嘴,就先考了我一道题:“你知道我们新华社的首席记者是谁吗?”这下可难住我了,要说新华社的名牌大记者,那可太多了,掰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这个首席记者到底是谁呢?老社长的答案,却让我始料未及,原来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毛泽东才是新华社当之无愧的首席记者。

  毛泽东自打从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就开始搞起新闻工作,作为革命领袖,他更是党内第一笔杆子。在西柏坡,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文稿很多,除了亲自写稿,毛泽东还详细指导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写给当时主持新华社工作的胡乔木的信件就有20多封。

  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广播稿和消息等作品就多达17篇,有时甚至一天发两篇新闻稿。毛泽东写新闻稿,不仅速度快,而且十分鲜明生动。1948年10月22日,中原我军解放郑州,当天,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郑州前线22日24时急电,即《我军解放郑州》的消息,这篇文章通过交代地理背景来突出占领郑州的重要意义,指出:“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

  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著名的辽西大捷新闻:《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在写人民解放军包围廖耀湘兵团时,他这样叙述:“飞将军从天而降,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淮海战役打响后,新华社对负隅顽抗的敌军展开强大政治攻势,毛泽东又专门撰写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敦促杜聿明投降书》等广播稿,敦促他们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使得国民党中下级军官和大批士兵军心动摇,纷纷缴械投降。

  在我珍藏的1949年《人民日报》元旦号头版,毛泽东发表了新华社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把争取革命彻底胜利的最强音传向了大江南北。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众多名篇佳作,脍炙人口、振聋发聩,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中有许多作品至今还为人们传颂,成为新闻经典作品。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外新闻史上的经典

  1948年11月4日,毛泽东在西柏坡获知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逃走,中原解放军占领南阳的消息后,欣喜不已,挥笔写下《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一著名的新闻述评。刊登此篇新闻的原版《人民日报》也成为我红色集报中最宝贵的珍品之一。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这篇杰作绝妙地运用历史背景,消息第二句就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不足百字,就把南阳的历史地位、军事、政治价值勾勒出来,谈古论今,使消息纵深感很强。

  然后笔锋转向当时,写蒋介石如何在此设置重兵,企图遏制解放军南进,最终不得不弃城而逃,以此为引子,进而综述我军一年成绩,纵论战局。文中还巧借敌人之口,宣告了革命胜利的事实:“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多么铿锵有力,耐人寻味。

  这条消息发表不久,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指出要加强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胡乔木生前曾评论该文:“像《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很自然,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胜利进军中势如破竹的气派。”

  三篇退敌檄文——巧设现代“空城计”

  要说在西柏坡的新闻战中,最富有传奇性的故事,那就是毛泽东巧设“空城计”,吓退了傅作义妄图突袭石家庄的几十万大军。当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三篇退敌檄文,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

  辽沈战役期间,蒋介石、傅作义为挽回败局,趁华北野战军在外线作战、石家庄兵力比较空虚之际,于10月23日秘密策划调集兵力于保定,妄图突袭石家庄和西柏坡。军情十万火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立即调兵遣将,阻敌南下。在做出军事部署的同时,毛泽东等领导决定使用空城计,对付敌人的进攻。广播电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利用新闻武器先声夺人。从10月25日到31日,毛泽东通过撰写新闻稿,彻底揭露敌军阴谋。这场借助新闻工具、以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相结合的现代“空城计”,成为中外“新闻战”的成功典范。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安岗曾在生前接受过我的采访,他回忆说:“有一天晚上,各个版已付印,我刚睡下,电话就响起来了,是乔木同志打来的,说要给我传一条消息,要求明天见报。我说报纸已付印,很快就印出来了。他说你把它先停下来,将这条消息换上去。消息的内容是:告诉傅作义,他要偷袭石家庄,我们知道了……”

  让我们在65年之后,重新回顾这三篇古今罕见的绝妙文章吧。第一篇消息是新华社25日播发的:《蒋傅匪妄图突击石家庄我军严阵以待决以歼灭》。把蒋介石要偷袭石家庄的消息公诸于众,使其阴谋昭然若揭。

  第二篇消息是27日播发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毛泽东把我军的战斗情况明明白白告诉敌人:我解放区人民已做好充分准备,蒋、傅军胆敢来犯,必将有来无回。

  最后一篇是31日播发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也最能代表毛泽东所特有的战斗风格。一篇仅600字的述评,把敌人偷袭石家庄的真实企图,具体部署和后顾之忧,讲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千军万马严阵以待、聚而歼之的气势和决心。尤其是在文章的最后,更是有一种“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神采,毛泽东写道:“总之,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当时,即将进犯石家庄的国民党第九十四军军长走到半路听了广播后,大为吃惊,立即报告傅作义,说共军已经有了准备,不能再打了。就这样,傅作义10万大军一枪未放就都撤了回去。

  六篇新华社评论——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

  1949年初,正值国共谈判,为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实力的阴谋,毛泽东在西柏坡连续写了六篇系列评论:《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个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等。

  其中尤以《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这篇评论引起了轰动,被广为传播效仿。该文不仅揭露了国民党当局要求和谈的目的,打掉了企图“划江而治”的幻想,就写作而言,构思别致巧妙,语言幽默风趣,是毛泽东新闻评论中的精品和体现他语言风格的代表作。

  我曾在多年前,赴京采访了时任新华总社军事编辑的方实老人,他对这篇文章的播发经过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毛泽东披着棉大衣,神采奕奕地拿着一篇稿子来到新华社总编室,大家都站起来不约而同地问:“主席今天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因为毛泽东习惯于夜间工作,上午睡觉休息。毛泽东笑着说:“我还没睡觉呢!昨晚赶写了一篇稿子,你们看看如何。”毛泽东一走,编辑们争着读起来,有人边读边大声叫好。原来,他用一个晚上,代新华社写了一篇述评文章,题目就是《蒋介石李宗仁优劣论》。

  这样大的主题,在毛泽东笔下似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别具一格。题目拟得也耐人寻味,特别是后半部分,洋洋洒洒,生动有趣,令人叹服。文章最后写到“人们请看,李宗仁就是这样反复无常的,又赞成商谈惩办战犯,又不赞成实行惩办战犯,他的脚踏在两条船上,这就是他和蒋介石不同的地方”。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地巧合,1965年,李宗仁排除险阻,回到祖国。毛泽东在中南海以浓重的湖南乡音笑着对李先生说:“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李宗仁笑了,随行的程思远先生替他答道:“我们搭上的这一条船,已登彼岸。”

  这不禁又让人们想起16年前的那篇评论中,最后一句话是“他的脚踏在两条船上,这就是他和蒋介石不同的地方”看来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的判断果然不错了。

  (本文作者为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关键词:毛泽东,西柏坡,新闻名篇

责任编辑:张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