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栏 > 中央媒体看河北

河北一农民收藏千件渔耕工具 展示白洋淀独特文化“记忆”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8-06-14 15:32:55
分享:

杨福春展示捕鱼工具“密封”,在抓鱼的地方用芦苇围起来,出口处摆上这个“密封”,鱼就会钻到“密封”里。韩冰摄

  “这些老物件不好找了,它们是白洋淀渔耕文化独特的‘记忆’。”杨福春说。

杨福春展示礼器“三响炮”,每逢婚丧嫁娶,当地村民便会打响“三响炮”。 韩冰 摄

  今年56岁的杨福春是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北六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他二十年如一日,收集正在迅速消失的白洋淀传统渔耕工具和生活用品千余件,并建立“杨福春渔耕记忆展览馆”进行收藏和展示。馆中藏品展现出白洋淀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民俗文化,也是当地渔民智慧的体现。

  走进“杨福春渔耕记忆展览馆”,大门上一幅对联这样写道:“过日子凭这些渔罾网罩,话乡愁忘不了石磨箩筐。”展览馆并不大,是杨福春的家改建而成的。走进院中,杨福春正在修缮整理渔耕工具,院子里渔网、渔叉、大罩、密封、扇车、水车等工具应有尽有。展览馆中还有着大量的展板,其中展示的放鹰、扣大罩、花罩捕鱼、挟罱子等白洋淀独特的捕鱼方式令人惊叹不已。

杨福春收藏的部分农耕工具。 韩冰 摄

  据杨福春介绍,白洋淀的捕捞业甚为发达,有着悠久的历史。渔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掌握了鱼类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活动规律,创造出不同的渔具和捕鱼方法,渔具大致分为网、楠、钩、卡、罩、篮、篓、叉、密封、箔旋、拉绠、响板等,捕鱼方式多达70余种。

  杨福春说,除了捕鱼之外,男耕女织是白洋淀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经营苇田、种植水稻、织席扒篓是人们的“日常功课”。白洋淀人民就地取材制作出一些相对实用的工具,创造了灿烂辉煌又极富地域特征的渔猎农耕文化。

  杨福春说,最初,他因为爱好,开始收藏这些渔耕工具。为了收藏、保护和研究渔耕工具,他走遍了整个白洋淀地区。他收藏的这些老物件不仅仅是渔耕工具,还寄托着儿时的记忆,讲述着白洋淀的故事。

杨福春收藏的部分渔猎工具,有大罩、花罩、渔网等。 韩冰 摄

  回忆起儿时捕鱼情景,杨福春兴奋地指着像一个倒扣的筐一样的捕鱼工具“花罩”说,他年轻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把水搅浑,一人一个“花罩”扣在水里,就像摆下了“迷魂阵”,不一会就能在“花罩”里摸到两三斤鱼。

  “小时候在地里干农活,在淀里捕鱼,这些工具我都用过,我对它们都有感情,现在岁数大了,就想起把它们收集起来,想让大家记住这个‘乡愁’,也让外界更深入了解白洋淀的渔耕文化。”杨福春说。

关键词:河北,农民,白洋淀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