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汇聚爱心善心 共筑慈善燕赵

来源: 河北民政  
2024-09-05 14:37:50
分享:

  2024年9月5日是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中央、国务院对慈善事业高度重视,赋予了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全省民政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安排部署,扎实推动我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慈善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公益慈善力量稳步增强、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救助领域更加广泛、品牌形象不断优化、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显著提高。目前,全省登记慈善组织680家,省、市、县三级慈善会、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退役军人基金会呈系统化构建新局面。

  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开展的“梦想口袋”项目。

  传播慈善文化

  让公益精神闪耀燕赵大地

  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慈善典型,他们不仅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更是公益精神的践行者。我省有5家单位和5位个人在公益慈善领域表现卓越、事迹突出,获得了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的殊荣,数量居全国前列。为表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慈心善举,鼓励、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我省举办了首届“河北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和首届“河北慈善大会”,10家慈善团体、8个慈善项目、9家爱心企业和10位个人荣获表彰。推动民间慈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丰富慈善文化的内涵,拓宽慈善事业的参与渠道。

  2023年,我省通过立法形式,将每年9月5日“中华慈善日”所在周正式确定为“河北慈善周”,实现了慈善文化宣传的制度化、常态化,引导、激励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共同传递社会正能量。以“河北慈善周”为契机,全省在传播慈善文化方面有了很多创新之举。以邯郸为例,全市新(改)建慈善广场21处、慈善街道25条;尤其是将贯通市区南北的中华大街命名为“慈善大街”,沿路设置各类慈善宣传橱窗和慈善专栏1110余个;编创的《中华善字经》在央视播出,还在全国8个省20个市县被推广进入“农村书屋”;全省首家慈善展览馆在邯郸落地,邯郸慈善剧院创作演出剧目50台次,慈善朗诵、慈善征文、慈善文艺演出等宣传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慈善氛围。

  今年“中华慈善日”前夕,围绕民政部确定的“崇德向善 依法兴善”主题,我省组织开展第九个“中华慈善日”暨第二届“河北慈善周”主题宣传活动。宣传重点是褒扬慈善典型,树立慈善榜样,挖掘慈善亮点工作,普及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8月29日,省民政厅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5家爱心单位与慈善组织现场项目签约2880万元,用于支持我省助学、助医、助困、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

  慈善周期间,全省民政系统会同有关单位,采取多元化、接地气的形式,深入广场、社区及街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8月29日,承德市举办首届“福彩杯”慈善公益大会,开展社区慈善基金“九助”项目进万家活动。9月初,保定市举办福彩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涞源、阜平、唐县实施“点亮乡村——太阳能路灯”捐助活动。9月5日,邯郸市在博物馆广场组织义演,同时开展应急自救宣传和义诊服务。各地通过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慈善、参与慈善,进一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巩固发展崇德向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

  2024年6月,省民政厅举办省属慈善组织负责人能力提升培训班。

  完善制度体系 让爱心善举沐浴法治阳光

  如果想了解接触到的慈善组织是否正规,只要打开“慈善中国”的网页,输入名称进行搜索,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会一目了然。这是河北省民政厅积极推动“阳光慈善”工程落地落实的成果。

  省民政厅启动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制发《河北省民政厅关于加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按照《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指导全省680家慈善组织通过“慈善中国”平台,公开人员机构、业务活动、资金管理使用等30余项具体信息,做到“应公开尽公开”,确保慈善组织阳光运作、透明运行。除此之外,还定期开展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工作“回头看”,督导各地对本级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逐一核查,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对信息公开不到位的慈善组织逐一下发督办函,限期完成整改,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同时,把信息公开作为慈善组织能力提升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年度培训计划,进一步增强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意识、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切实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和义务。

  为了让爱心善举沐浴法治阳光,我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全力护航慈善事业发展。

  2023年1月1日,《河北省慈善事业促进办法》开始实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河北省制定的首部慈善领域的省级地方性政府规章。出台这项法规,为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加强慈善活动监管等提供了制度支撑。

  2024年8月14日,省民政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救急难”中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公益慈善资源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为加强监督管理,我省民政部门指导慈善组织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和运作管理体系,规范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依法高效使用慈善资金;采取年报审查、专项监督、行政约谈等方式进行常态化监管,对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的慈善组织及时移交执法环节,不断织密织牢监督“安全网”;推动构建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综合监管体系,鼓励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推进公益慈善透明化、法治化发展。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省民政厅持续改进慈善组织认定、慈善信托备案、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等事项办事流程,以高效、便捷、透明的工作方式全力支持慈善组织发展。

  2024年9月,邯郸市民政局组织开展慈善法主题宣讲活动。

  深耕社区慈善 让涓涓细流润泽基层治理

  社区慈善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在深化社区慈善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慈善发展阵地平台、培树社区慈善品牌项目、增强社区慈善专业化力量等方面展开探索,积极推进社区慈善发展。

  2023年9月,石家庄市设立了革新街慈善工作站,这是全省范围内设立的第一家社区慈善工作站,致力于打造社区慈善生态圈,推动慈善服务送到“家门口”。同时,开展“微慈善社区基金”“慈善公益集市”等项目,打通慈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据介绍,社区慈善相较于慈善组织,更贴近居民生活,获取慈善供需信息更直接。社区慈善能够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并在社区之内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截至目前,石家庄已完成14个慈善工作站筹备或建设工作。其中,革新街慈善工作站作为首家示范性站点,已整合价值12万元的物资用于社区开展公益服务。

  与此同时,河北各地纷纷以设立社区慈善基金为支点,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基金在整合公益资源、拓宽慈善渠道、改善社区民生方面的作用。但设立慈善公益基金,首先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衡水市桃城区设立的中华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依托街道、社区两级党组织阵地,吸纳112个驻区单位、23个“两新”组织、110余名社区工作者、5500余名在职党员、1200余名居民网格员成为主要募捐力量,并建立了公益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居民议事会等,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价值共同、情感共同和行动共同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社区基金成立首月,就募集到善款123600元。

  保定市推动建立了“政府购买一点、社会募集一点、慈善组织支持一点”的多元化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投入机制。该市指导各社区慈善基金执行单位,围绕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设计“小微”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慈善项目发展。

  承德市创新探索建立完善社区慈善基金工作体系,积极引导慈善资源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相融合,推动设立23个城市社区慈善基金,引导企业、居民参与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邯郸市建成首批40个慈善社区,设立首个社区公益类慈善信托“萤火聚爱 益动邯郸”,建立爱心慈善超市,让人民群众切身享受到身边的慈善服务。

  定州市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慈善力量,畅通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关爱“一老一小”渠道,探索打造农村(社区)慈善生态圈,依托慈善组织设立村(社区)慈善基金,2023年至今全市接收捐款捐物合计4904万元。

  全省各市因地制宜,以老百姓的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小而美”的慈善服务,积极打造社区慈善工作站、慈善空间、社区慈善超市等阵地平台,积极培树“慈善街道”“慈善公园”“慈善地标”等示范典型,着力形成“一街(镇)一品牌”,为发展社区慈善建立良好的社区生态。

  2023年8月,河北省社会救助基金会在灵寿县大地村进行物资发放。

  打造品牌项目 用创新探索引领慈善事业发展

  “福彩助学”活动是品牌慈善项目的典型代表。我省“福彩助学”活动已持续开展了23年,累计投入2.95亿元,共资助7.4万名学生圆梦大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获得了首届“河北慈善奖”表彰。该活动还是在全国民政系统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资助人数最多的助学项目。

  今年8月16日,我省第23届“福彩献真情 爱心助学子”助学金发放仪式在石家庄举行。省福彩中心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承诺,今年使用1000万元省级公益金和市县筹集的数百万元资金,对被全日制本科院校录取的困难家庭学生开展资助活动。

  我省民政部门指导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充分利用民政部指定的29个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开展公开募捐。引导慈善组织从基层群众急难愁盼出发,认真策划并打造一批慈善品牌项目,涵盖了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扶贫济困等多个领域,为群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例如,爱“心”行动项目免费救治760名先心病困境儿童;“梦想口袋”项目惠及53521名乡村儿童;“困境女童关爱计划”对16000名女童进行了资助;“福彩暖冬”项目10多年来惠及3.7万名困难群众……2023年洪涝灾害期间,省慈善总会等多家慈善组织发出助力灾后重建倡议,一批社会爱心企业及个人积极开展款物捐赠和灾区一线救援活动,全省累计接收捐赠款物13.17亿元,公益慈善力量得到彰显。

  各级民政部门还积极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推动慈善组织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渠道,探索建立“数字慈善”“互联网慈善”“阳光慈善”“指尖慈善”等慈善模式新业态。

  在各地,有关探索也在不断推进。

  在石家庄,今年4月,桥西区彭后街道慈善工作站设立了全省首支与公募慈善组织合作的社区基金,用于开展“困难群体帮扶计划”“未成年关爱保护计划”“贤邻共治计划”等慈善项目。

  在保定,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着手辖区慈善事业整体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其中,高阳县搭建了全县三级慈善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毛巾承载梦想,慈善温暖高阳”慈善县;保定市清苑区大福村深挖古村千年慈善文脉,打造保定慈善第一村。

  在唐山,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一老一幼”专项基金,采取财政引导、企业捐助、个人参与的方式募集基金,存放在市、县两级慈善协会,设立专户、单独记账、专项管理,以公益慈善形式助力“一老一幼”服务。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纷纷采取创新举措,奋力开创河北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中华慈善日,慈善燕赵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