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为药 治“四风”未病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扎实推进。在十二字的总要求中,只有“治治病”这一要求,深入党员干部身体内里,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不讳疾、不忌医、有病抓紧治的要求。 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治病重在治未病。只有治好了未病,身体才能不得病,身心才能保持健康。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治好“四风”未病,而治好“四风”未病,制度更具根本性,必须在制度约束上用猛药。 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治好形式主义的未病。现在,之所以有一些领导干部注重短期业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因为实绩考核制度还不完善,没有充分体现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实绩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风向标”、“指挥棒”,上边考核什么,下边就会千方百计地干出“成绩”;上边怎么考核,下边就会想方设法地展现“政绩”。因此,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必须在考核体系的设置和目标的确定上,更多地体现群众的意愿,更多地安排民生工作;在考核实施和结果运用上,更多地让群众参与,更多地让群众说了算。只要群众的评价成了干部考核的“定盘星”,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就会被抛进历史的“垃圾箱”。 完善联系群众制度,治好官僚主义的未病。现在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一把手”,可谓官气十足。在单位,高高在上拍脑瓜,盛气凌人一言堂。下基层,“肃静回避”摆架子,蜻蜓点水装样子。完善联系群众制度,重点就要在改进调查研究、服务基层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等四个方面用重典,把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方式、次数、成果等具体要求,能量化的全部量化,不能量化的明确刚性指标,并加大督导检查和追究问责力度,让领导干部不敢漠视群众,不敢冷淡群众,不敢糊弄群众。 完善勤政廉政制度,治好享乐主义的未病。古有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今有杨善洲绿化荒山造林富民的公仆之举。在勤政廉政上,从古至今,皆有楷模。但现实中,不乏有些领导干部贪图享受,用权为私。根治享乐主义之病,必须靠硬性制度,靠党纪法规,使其与官本位完全绝缘,房子不求阔气,车子不慕高档,步子走向基层,身子融入群众。 完善厉行节约制度,治好奢靡之风的未病。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进驻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是进京赶考,并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时至今日,一些党员干部面对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开始飘飘然,一些地方奢靡之风盛行,讲排场、比阔气、装门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差旅费管理等一系列条例规定的出台,可谓一剂剂猛药,药力足,药效必然好。各地方、各单位也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配套措施,把制度的“藩篱”扎密、扎牢。(罗政) |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