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什刹海练摊事件 公众应该学习什么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01 07: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信息时代,泥沙俱下。信息多了,却离真相远了。一个社会热点,舆论铺天盖地轰炸,当事人各呈其辞,真真假假的“目击者”粉墨登场,于是公众盛行一个网络名词,叫“围观”。说是围观,在公信力缺失的当下,其实是雾里看花。七嘴八舌,与其说是“判断”,毋宁说是“站队”———情感好恶或者直觉决定了自己的“愿意相信”。“什刹海练摊”事件便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例子。一方说是父亲带着女儿“练摊”,社会实践遇上了粗暴的不法城管;而另一方则表示,是正常的执法遇到了阻挠;有目击者声称看见了爸爸和女儿攻击执法人员;而父亲“媒体人”的身份又引发了蓄意“碰瓷”的阴谋论。舆论的分裂和公众的站队,究其原因还是基于对“城管”和“媒体人”两种敏感职业的固有印象。一种潜在的“有罪推定”思维挥之不去,相信即便有最终的调查,也不能平息反对一方的怀疑。因为“情感”乃至“情结”有自动选择和屏蔽的力量,它们顽强地捍卫着自己业已形成的立场。这是人之常情,但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它既无关乎事件的真相,也无助于我们自身的进步和成长,甚至在某些场合下会形成一股排他独断的“戾气”。

  要想最大限度地接近事件的真相,首先需要的是摒弃成见,葆有理性。理性所包含的客观和冷静,有些时候似乎不合时宜甚至令人厌恶,但是,却事关着我们的尊严。如叔本华所言,不要把我们的脑袋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带着情感不加防备地趟入是非之河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往往会成为各种病毒信息进入我们“脑袋”的“木马”,让我们无意中充当了虚假信息的打手和马前卒。

  理性如何使用?真相如何获得?在膨胀发酵的信息中,旁观者对真相的获取并非轻而易举,而且,动机行为的复杂性模糊性、事件的偶然性等,也许已经注定只存在相对的真相。而在抵达相对真相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中立、冷静和谨慎的立场为舟,以设身处地的理解为楫,以基本常识、经验、逻辑和价值判断为指引,才能保持大致正确的航向。

  具体到什刹海事件,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的罗生门。截至目前,一些倾向鲜明的、看似确凿的目击者发布,已经蒙上了可疑色彩。事实上,我们只能谨慎地相信一些东西:比如,一个父亲陪女儿练摊获取社会经验的行动是真诚的,判断依据包括了生活经验、父亲前期微博与城管第一次行动的互相验证,尤其是我们对“父母通常不会牺牲自己孩子的利益以哗众取宠”这样的常识的相信。再如,执法者应该是遵循着其正常的执法程序的,单从九岁孩子的恐惧难以反证执法的不文明,真相仍有赖于进一步调查。而可以形成的初步判断:一是持续练摊行为本身,以及父亲的大爆粗口存在瑕疵;二是,面对九岁孩子的尖叫,执法者显然违背了“人性化执法”这一价值理念。

  尚未尘埃落定的什刹海事件,其实是一则全民性的话题作文。综观近期的李天一案、冀中星事件等,都具有类似的特点。不同的人有权选取不同的角度,但是,必须基于准确的事实,以及不被感情和臆想左右的理性,观点才有意义。而优秀的“作文”,必须以理性的思考为出发点,进一步抓住事件的重点和核心。
《道德经》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在类似的社会事件中,虚,其实意味着不抱成见才能容纳异见;静,意味着判断不明时的深思慎言。在众多罗生门事件中,我们与其一腔热诚地忙着发言,不如多点观察和总结,培养我们理性思考和分析的习惯。(特约评论员刘志权)

关键词:练摊,什刹海,围殴,城管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