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京津冀根脉之地缘相接系列报道:首钢与曹妃甸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13 08:3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正在写作《建国方略》,其中提到:“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之与纽约等大。”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唯有河北曹妃甸一地。这一年,首钢的前身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的炼铁厂在北京石景山的荒地上破土动工,全套装备都从美国采购,设计与施工工艺堪称“世界先进,亚洲一流”。

  86年后,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已是北京最大纳税大户的首钢将整体搬迁至河北唐山曹妃甸。曹妃甸,此时和当年首钢初创时一样,也是一片荒芜,但首钢数百亿的投资建设,激活了曹妃甸,也让这片孙中山憧憬的可与纽约比肩的大港,正以其飞速发展,惊艳世界。

  首钢与曹妃甸

  尴尬:效益与环境的双重重压

  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小燕子》的歌词里说:“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不知道歌词创作的具体年代,但可以肯定是对工业文明无限向往的时期。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建国后飞速发展成为北京的骨干国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首钢的经营范围大幅度向采矿、机械、房地产等非钢领域扩张。那时候,首钢里的大烟囱和大高炉,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景观,是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

  这个距离北京天安门仅仅17公里、占地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县城规模的大厂,钢产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万吨,30年的时间,产量增加6倍,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累计纳税额576亿元。一度,首钢一个企业的纳税额,占整个北京市的5%,成为北京最大的税源。首钢与宝钢等钢企,共同组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第一梯队,首钢也成为北京的骄傲。

  在首钢迅速扩张时,一个原来虽然已经显现但并不突出的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越发凸显。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地区,远离居民密集的主城区,但是城市化运动和发达的地铁将原本地处远郊的首钢变得触手可及。首钢的大烟囱飘散出来的粉尘,让周边居民越来越不能忍受。1994年,北京市便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环境公报,向社会公布本地的大气、水源等问题,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对周边环境的关注。自然,北京的最大的空气污染大户首钢首当其冲。

  对社会的质疑和指责,首钢并非无所作为。他们的生产工艺,很多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要求,甚至,为了更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他们甚至启动规划,在北京找个更远的地方建设新厂区。但是,首钢人也清楚,即便是用再先进的技术,城市里的钢厂也不可能对城市大气没有丝毫影响。为此,首钢不得不削尖脑袋,千方百计进入更多的非钢领域,以减员增效。

  同时,另一个包袱也压在首钢肩头。面对宝钢等沿海钢厂,内陆钢厂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受到制约。首钢七八十年代的装备水平和不合理的产品线,也在不断压缩首钢的利润。首钢的黄金时代正在无声流逝。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钢企对海外铁矿石的需求有增无减,而没有港口的首钢,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远距离运输铁矿石。同时,国际钢铁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技术革命,老牌钢企必须谋求自身改革才能与新晋钢铁大亨同台竞技,否则必将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有人说,耻辱是向现代文明进军的催化剂。技术改革的声声催逼,与环境污染的声声指责,8万多人的首钢已经坐不住了,但未来到底何去何从,首钢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来。

  曹妃甸:异地重建的历史抉择

  在首钢成为首都环境“公敌”时,渤海湾上一个少有人问津的小岛曹妃甸已经被纳入了河北的视野。曹妃甸这个名字,相传来源于唐代宗的曹姓宠妃。在唐代宗东征时,曹妃病故,唐太宗便在此地修建曹妃殿纪念。后竟以讹传讹,曹妃殿演变成了“曹妃甸”。

  巧合的是,在首钢于1919年建设的当年,革命先驱孙中山正在写作《建国方略》,其中提到:“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顾吾人之理想,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之与纽约等大。”而符合渤海湾不冻之深水大港的,唯有曹妃甸一地。

  我国海洋地貌与沉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这个地方,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建深水港口的设想。1992年,河北省牵头开始了专题研究。次年,唐山正式谋划在曹妃甸建设大港和临港工业区。

  谋划既定,产业落户便成为首要课题。据唐山市发改委有关人士称,就在唐山提出建设曹妃甸临港工业区的当年,便展开了与首钢的对接。1994年,首钢搬迁到曹妃甸的话题便小范围的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一污染二缺水三没铁矿石,首钢扎根北京的理由正变得稀薄。但将一个数万人的大厂整体搬迁,这在世界工业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再加上不同地域对于利益的索取产生的分歧,也让搬迁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更何况,很多人还认为,首钢运转得挺好,何必要搬迁?于是,在对原有设备小规模的改造下,首钢搬迁这个宏大话题被一度热炒,又一度搁置。

  但首钢搬迁,在决策层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其他主要钢企,正在加紧向沿海转移,而世界超大型钢企的发展潮流,也是向海而生。首钢要想赢得更多发展机遇,要想给北京留下更多蓝天,搬迁成了必选项。问题的关键变成了,何时搬,怎么搬。

  首钢搬迁的消息满天飞时,有全国不少地方找来希望落地,但是首钢,唯独钟情曹妃甸。距离北京不过220公里的里程,又有唐山丰富的铁矿石,更有全年不淤不冻的深水良港,首钢联姻曹妃甸,已是板上钉钉。时任首钢设计院院长何巍在考察了曹妃甸之后,对这个大自然赋予的深水良港非常满意。他说:“最辛苦的是搬迁工程中需要创新的地方多如牛毛,我们该如何解放自己的设计头脑,开拓出一条从未设想过的建设思路。”他与同事们整理的搬迁可行性报告,多达170万字。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2003年接受了国家发改委对首钢搬迁的专项评估。这家公司的冶金建材发展部副主任陈子琦说,首钢搬迁面临人员安置、社会负担、资产损失、经济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中咨公司的结论是,尽管首钢搬迁将带来短期经济损失,但搬迁仍是必然选择。“通过搬迁的机会,首钢可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彻底改变产品结构不合理的落后面貌。涉钢系统迁出北京后,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可留在北京。”陈子琦说。

  首钢的报告和中咨公司的报告提交发改委后,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工业[2005]273号文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

  这相当于,首钢与曹妃甸的爱情长跑,终于在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双方喜结连理。当年10月,曹妃甸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由于首钢的进驻,原本只有4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双赢:搬迁合作渐入佳境

  在唐山钢城迁安,沿着钢城路一路往西,大约十公里就到了滨河村。说是村,实际上,多年的钢铁产业已经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富庶的小镇,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29岁的王伟现在还觉得有些幸运。2007年,他从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位于迁安的中化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我们公司主要是由首钢和开滦集团联合投建的,各占50%左右的股份,迁安市政府占一小点股份。公司生产的焦炭,不用下地,直接用输送带送至临近的首钢迁安钢厂。”王伟说,他所在的车间一直是四班三运转,工作几年下来,现在每个月算上住房补贴,能拿到4100元左右。

  王伟说,早在他来到中化之前,首钢已经在这里布局钢铁产业好几年了,此后,工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数量员工达到了2000多人。从北京来的首钢老员工,都是干5天、休息两天的工作制度,每周五下午乘坐公司安排的大巴乘车回京,周日下午再统一乘车上班。现在,迁钢的生活小区早已建立起来,也有自己的子弟学校。

  实际上,早在2002年冬,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便获准注册。可以说,首钢迁钢是首钢大规模搬迁到曹妃甸之前的一个序曲。

  经过几年的吹沙造陆,2007年,首钢在曹妃甸的一期工程正式上马。在搬迁过程中,首钢是不是在转移污染也成了焦点话题,对此,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解释说,首钢搬迁不是将原有的设备和工艺搬迁,首钢主要采购于七八十年代的装备,除了留一些标志性建筑当做纪念之外,该拆都拆,新钢厂将全部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装备,走循环经济的新路,实现废水、废弃、废渣的零排放,是环境友好型企业。

  首钢建设和投产时,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风险,业绩一度受到很大困扰。首钢公布的消息称,经过三年的业绩爬坡,在钢铁市场依然严峻的形势下,2013年,首钢京唐公司生铁、钢坯、热轧、冷轧产量均超计划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生产工序制造费用大幅度降低,亏损金额大幅缩小。今年前两个月,首钢京唐公司各项生产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生产经营实现重大突破。首钢腾出的8.56平方公里主厂区,也早已有了规划。昔日热水朝天的炼钢工厂,将变身为文化创意产业区、综合办公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和城市综合服务区四大板块,成为京西新地标。北京因为首钢搬迁减少的税收,也因环境的改善而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得到弥补。首钢重生,曹妃甸新生,这是一个京冀两地乃至国家都满意的局面。

关键词:京津冀,曹妃甸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谭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