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石家庄>>石家庄

石家庄:城市掏粪工在“最后的胡同”坚守

http://www.hebei.com.cn 2014-04-21 09: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勇于创新、甘于奉献,都是劳动者一贯坚守的可贵品质。这些品质内化为劳动者的坚强力量,焕发热情、释放潜能,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破解难题、推动生产,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在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各行各业,寻找蕴藏在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于今日起,推出“咱们工人有力量”五一劳动节特别报道。

  清掏工人的工作时间是凌晨2时至5时。

  一桶一桶倒进吸粪车。

  桥西区清掏科的几名清掏工人,在每天工作的胡同口合影。

  现场

  黑夜里,打着手电清掏厕所

  漆黑的夜空下,只有公厕透出明亮的灯光,有些晃眼。人们都在沉睡,到处静悄悄的。从中华大街沿永安路往东走不远,右拐进入一个小胡同,就看到了这座公厕。此时是4月20日4时许,一名清掏工人用扁担挑着两个盛满的粪桶,手拿着长柄舀勺,从公厕走出来。没有路灯的地方,他就打开手电筒照亮,手电筒被拴上了一根绳子,斜跨在肩上。天气微凉,他的头上却已冒出了汗。

  离公厕不远的地方,另一名工人轻轻敲着一户人家的门。“谁呀?”等了一会儿后,屋里传出一声带着睡意的询问。“清掏粪便的!”又过了一会儿,一名男子披着一件衣服开了门,揉揉眼睛看了一眼清掏工人,把他让进了小院。工人轻车熟路,打开别在腰间的手电筒,径直走到厕所,几分钟就干完了活儿。男子随后关上了大门。

  吸粪车就停在路口。几名挑着粪桶的工人陆续赶来,有人登上车,站在粪罐旁,一一接过大家递上的粪桶,倒入粪罐里。4时30分许,清掏工作结束了。

  他们从2时开始,已经工作了两三个小时。借着路灯光,记者才看清他们的长相和穿着。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泥点子,确切地说是溅到身上的粪便。他们是桥西区卫生队清掏科的清掏工人,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48岁。53岁的吴树秋是转业军人,干这行已经30年了。其他人也都干了十几、二十年。

  讲述

  清掏200多座旱厕,坚守在“最后的胡同”

  北横街、恒丰胡同、人民胡同……这是石家庄裕华路以北、中山路以南,中华大街与站前街之间一片尚未拆迁改造的旧街老巷,低矮的平房或二层小楼、狭窄而幽长的街道,隐藏在市中心的繁华之中,被很多人称为石家庄“最后的胡同”。这里,连同保晋南街一带,是桥西区卫生队清掏科工作的地方。

  “100多座私厕加上50多座公厕,一共有200多座厕所,都是传统的旱厕,需要人工清掏。这两片平房区我们都是隔日清掏,每天产生的粪便有3吨多。”每名清掏工人每天都要挑三四十担粪便,有的小街巷非常窄,吸粪车进不去,就只能由清掏工人挑到路口,每天走几里地是常有的事儿。

  为了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影响,他们每天2时就开始工作。61岁的吴永洲和53岁的吴树秋住在西岗头,每天1点半出门,骑电动车半个小时到达工作地点。要是赶上下雨下雪,只能骑自行车,需要45分钟。清掏工人的作息时间都很特别,很多人都是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就睡觉,在大多数人睡得正香的时候,他们就起床出门了。

  吴树秋干这行30多年了,他记得,30年前,清掏工分好几个班组,工作地点覆盖了桥西区的大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旱厕越来越少,清掏工也越来越少。到今天,桥西区只剩下这200多座厕所,吴树秋和他的同事们仍然在坚守。他们的话语很朴实:“这个活儿又脏又臭,被人瞧不起,可总得有人干啊,咱不干谁干?”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改造,吴树秋和他的同事们,也许是石家庄最后的清掏工人。他们也盼着这两片平房快点儿拆迁改造,居民能用上干净舒适的冲水厕所,他们也告别这又脏又臭的活儿。

  觉得全身都被“熏透了”,从不去人多的地方

  这个工作,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一天也不能停。“居民家的私厕容量小,两天不清就快满了。”60岁的牛树果说,下雪时小街巷难走,经常会摔倒。吸粪车的司机王更生,干过十几年清掏工,年轻时有一次往吸粪车里倒粪便,脚下一滑从吸粪车上摔了下去,幸亏当时身体壮实。

  “虽然工作时戴着手套,可粪便还是能渗到手上,每次干完活儿手都是黏的。粪便溅到眼里、嘴里,也是难免的,溅到身上就更多了!”48岁的沈金平说,有人还往厕所扔死老鼠、死狗什么的,都要由他们来清理。所以,大家出家门、进家门的第一件事,都是换衣服,现在条件好了,每天下了班都要洗个澡,衣服都放进地下室或者小房。

  即使是这样,因为长年累月跟粪便打交道,大家都觉得已被“熏透了”,不干活儿时,身上也有一股臭味,已经习惯了。不管是不是挑着粪桶,旁人都会掩鼻躲避,甚至有个别年轻人恶语相加、白眼相待。“我一年也去不了一次商场,买衣服都是让家里人代劳,什么超市啊、庙会啊,凡是人多的地方,都不去。”王更生说,清掏工人都会自觉地远离人群。

  不过,他们心里不光有委屈,也有温暖。人民胡同有两个老太太,每次见到他们都会道声“辛苦啦”,让大家很舒心。工作这么多年,单位和社会给了他们不少荣誉,也让他们感到欣慰。“石家庄的清掏工人,出过省劳模、全国劳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的骄傲!”

  榜样

  劳模张振盘:

  劳模是国家给的荣誉咱不能给荣誉抹黑

  81岁老人张振盘,是原石家庄市新华区卫生队清掏班长,从1954年开始到退休后返聘,他在环卫清掏岗位上一干就是数十年,2009年5月,才因身体原因离开了卫生队。

  “那时每天凌晨3时就去上班,三个人负责清掏8吨到10吨粪便。”张振盘老人说,50多年里,他只看过3场电影,电影票还是单位发的。一次,他和3个工友相约看电影,可开场没一会儿,周围观众一个个掩鼻侧目走开了。他们这才醒过味儿来,中途退场。后来,除了上级指定观看的电影,他再没进过影院。但他却以出色的工作,数次荣获国家级、省级、部级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劳模是国家给的荣誉,戴上它就不能松半口气,咱总不能给劳模的荣誉抹黑吧?”正因为有这种想法,从1991年开始直到退休,张振盘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而且加班费也分文不要。对劳模这一荣誉,张振盘看得很重,但对劳模所带来的一切利益又看得很淡。早些年,单位分房子时,他曾几次发扬风格,将分给自己的房子让给更需要的人。

  如今,张振盘依旧住在省城南长街一幢老旧宿舍楼里,和对门共用一间厨房,一层四户共用一间厕所。他的生活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老伴患有多种疾病,他前年刚刚做完眼部手术,仅医药费就花了十多万元。“他以前清掏化粪池时,曾不慎跌进污井,落下眼疾。几年前眼疾又犯了,他却不告诉我们。直到疼得流眼泪,整日拿毛巾擦眼睛,我们才知道。”他的儿媳说,老人不愿给单位和孩子添麻烦,入院手术时还叮嘱孩子们不要告诉领导。“他常说,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给他的荣誉。也常教育我们,要知足常乐。”

  记者手记

  坚守是一种力量

  昨日凌晨5时许,天色微明,路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永安路的路灯也关闭了。站在路边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名清掏工人,不时回望一下路人好奇的眼神,显得有些不自在了,几次提醒记者:“差不多了吧?要不我们先回?”

  他们已经习惯了远离人群,习惯了躲避旁人、低调处事,主动把自己“边缘化”。或许,正是这种积年养成的习惯,这种“舍得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忘我精神,让他们能在这个多数人都不愿从事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三十年。这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坚守,坚守是一种力量。

  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必当牢记他们的坚守,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和坚守,也必会收获人们的尊敬。

 

关键词:石家庄,淘粪工,坚守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李默

相关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