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枚八一军徽在石首秀 设计者是河北老乡
-赵光琛(右)与王律展示八一军徽。(小图为我国第一枚八一军徽) 7月27日上午,在省艺术中心“燕赵讲坛”现场,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研究员王律,在进行“《人民日报》从西柏坡走来”的演讲时,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我国第一枚军徽和另一枚军徽样品,引起了众多市民朋友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与首枚八一军徽合影留念。 据悉,这是我国首枚八一军徽第一次面向世人,此前从未公开展示过。王律手捧着军徽,笑容满面地跟大家合影,并向大家介绍了这枚军徽的来历,以及赵光琛老先生当年制作军徽的故事。 现年90岁的赵光琛先生,辛集人,1948年从晋察冀军区选调到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部任作战参谋,1952年转业到地方,曾任中国航空科技总公司首任党委书记。1949年,他在西柏坡听从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参与了八一军徽的设计工作,周总理还将制作军徽标准样品的任务交给了他。 64年来,赵老一直珍藏着最初由周总理亲自审定的这枚军徽样品。直到几天前在王律的请求下,才同意把首枚军徽展示给家乡父老。 只见这枚军徽直径约为30厘米,五个角的顶端均有小孔,用于固定在军帽上。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之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 市民李先生跟这枚军徽合影留念后,兴奋地说,八一军徽是赵老先生等前辈在西柏坡开始研究设计的,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展示这枚军徽,别有一番意义。“此时此刻,我非常激动,更加激起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李先生说。 王律表示,今后他还要在其他讲座和展览会上,不断将军徽和自己收藏的其他军史文物展示给更多的市民,让人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人民军队所走过的辉煌征程。 赵光琛:“总理让我做军徽” 在王律先生的介绍下,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北京的赵光琛老先生。 据他老人家回忆,1948年2月21日,周恩来提议,中央发出一份征求全军统一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的意见的指示。各野战军、各军区和军委直属机关都积极参加了设计工作。赵光琛是辛集人,1948年从晋察冀军区选调到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部任作战参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军旗的决议》后,周总理就指示军委作战部长李涛等在设计军旗样旗的同时,按照毛主席关于军旗上要有五角星和“八一”二字的精神,着手设计军徽。赵光琛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 1949年,赵光琛从西柏坡回到香山后,继续全神贯注跟大家在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军徽的设计工作,反复修改。这时,军旗的三种设计方案中,有一面样旗正中是一个红地镶黄边的五星,五星中间是“八一”两个宋体字,虽然这个图案没有成为最终的军旗,但李涛认为它作为军徽却很合适,赵光琛等人也表示同意。于是,他们连夜做出了样品,送给了周总理。周总理很快批准了他们的设计,并将制作军徽标准样品的任务交给了赵光琛。 赵老告诉记者,他领到任务后,将图纸拿到北平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成银色的帽徽。周总理看过后,说电镀得太亮、太耀眼。于是赵光琛又到西河沿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珐琅釉的帽徽,送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审后,让赵光琛把帽徽缀在帽子上,戴上给他看看,赵光琛听后,先是一怔,他以为只是请首长看看样品,没想到周总理这么心细,忙说:“帽徽后面穿铁丝的铁片还没有焊上。” 周总理听后说:“固定帽徽不要用铁丝,铁丝容易扎伤战士的头,还是用棉线固定好。”赵光琛把帽徽放在帽檐上,用手按了按,周总理仔细端详了一阵子,满意地点点头:“现在这样可以了,就按这个上报中央,征求意见吧。” 此后,赵光琛拿着这个样品,去征求在京中央委员们的意见,朱德、聂荣臻、李先念等人都对这一帽徽样式非常满意。1949年6月15日,中央军委将新军徽以及新军旗的样式,一起向全国、向全世界公布。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又多了一个光辉的标志。 1952年,赵光琛转业到地方,曾任中国航空科技总公司首任党委书记。 64年前《人民日报》的报道 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研究员王律说, 2002年建军节前夕,他作为《石家庄日报》记者,曾赴京采访了第一枚军徽的设计和收藏者赵光琛。如今他们已交往十多年之久。 今年7月25日,王律又专程赴京看望赵老,说自己即将应邀在“燕赵讲坛”举行红色历史讲座,宣传革命文化,并提出可否将赵老珍藏的第一枚军徽在省会予以展示。赵老欣然同意,将这枚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枚军徽和另一枚军徽样品,郑重地交给了王律,叮嘱说,这两枚军徽自己珍藏了64年,从未离开过身边,让他一定要把军徽展示给更多的家乡父老。 在王律收藏的一张194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中央军委《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式样》的命令,由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签署,于6月15日新政协开幕的当天向全国、全军正式颁布。(记者李梓 实习生龚士研)
|
关键词:八一军徽,首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