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送凉”应该成为公共情怀
雷振岳(河南开封) 多家媒体报道,7月29日,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暑降温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防暑降温抗旱工作,确保正常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秩序。要求安装空调的公共场所、经营场所、避灾场所(人防设施)等,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积极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坚决杜绝高温炎热死亡事件的发生。 从来没有像近日这样,我们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温蒸烤,“上海今年夏天已有10余人非职业性中暑死亡”、“中国气象局7月30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也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部分城市还会突破高温历史极值”,高温已经不再是那个无足轻重的坏天气了,而上升成为了一种张牙舞爪的公共灾难,一种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杭州市的公共政策,可谓是“救热及时雨”,深得人心。其一,政府应该及时“救热”,将阴凉庇护纳入行政和决策构成,尽可能动用公共力量、公共资源和公共影响力,给群众提供纳凉中心,比如各类收费景点应在高温袭击时,对纳凉的公众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更多阴凉地,化解高温灾害。其二,各级群众更应有淳朴厚道、互相帮助的公共和公益情怀,用我们自己的力量,为缓解和化解高温灾害,尽一份公民责任。救灾不仅仅是政府的公共责任,也是每位公民的责任。每个商户和临街门店,作为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为社会提供一份及时的清凉关怀,开门送凉,承担临时的高温庇护所功能。 这些年来,各级政府的“阴凉庇护”意识已提高了很多。可是,也有人认为,百姓个人就可以解决降温问题,对公共担当、公共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及时,对高温救助行动抱着可办可不办的态度,甚至连高温补贴措施的落实都拖泥带水;还有的人认为,“救寒”、“救热”等行为是于己无关的公共行为,自己不愿意担当,甚至连临街门面房都不愿意接纳纳凉路人,这种过分自私,是应该得到纠正的。 如果说高温灾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高温危害化解后,更要让它映射出我们内在的狭隘和狭小,以及过分自私。不要总是算经济账,不要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而更应该站在公共发展的高度,多一些公共责任,多一些慷慨无私、乐于承担和分担的公民性格,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清凉,让我们得到内心的感动,得到一种无声的精神成长。如果更多地方政府都有了这种及时“救热”的公共行为,给群众提供更多充满温情和凉意的公共服务,高温灾害就能得到有效化解。 |
关键词:公共安全,高温,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