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批评官员不点名是什么样的“规律”?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27 16:1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各地政府赴港招商,是地方展示形象的窗口,推动合作的平台,对加强联络、引进外资、提升形象、发展经济,功不可没。但是,一些内地赴港招商团的奢侈之风不减,亟须狠刹(8月25日《人民日报》)。

  这篇报道,揭露很及时,但美中不足的是,读完全篇报道,我们仍不知道是什么人参加了这个省级招商团,吃了这顿人均1000元的早餐。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批评报道缺少了关键的新闻要素。一篇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五个新闻要素:什么事,谁被牵连到这个事件当中,这个事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比如“谁吃了这顿饭”,在这则批评报道中应该是一个核心的、不可忽略的新闻事实。按照正常的操作流程,核心新闻事实都隐而不提的报道,一般不会见诸报端。

  最近类似这种不点名的批评报道有不少。提到核心事实,总是冠之以“一些人”“少数地方”等。新闻报道为采访者讳并不是不可以,比如一些关键事件的爆料人、举报人,由于承受了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具体的报道是可以从“保护深喉”的安全角度出发,为他们隐去名讳。

  但这毕竟是两码事。批评报道,既然准备推出,就务必要收到好的社会效果,引起足够重视,继而形成规范化的解决之道。似这般隔靴搔痒,为批评者讳,或恐纵容此类现象的延续。舆论监督尽管是悬在公权力之上的一把利剑,但如果坐在下面的一些人,知道这把利剑不会掉下来,他的心中又怎么会有敬畏?

  从表面上看,以春秋笔法的形式批评干部的不良作风,似乎利于团结和教育干部,帮助他们成长。但从更加深远的角度来看,批评未曝光,却有可能纵容他们内心深处的权力优越感。一顿饭,一个人吃掉1000元,如果不点破,点破了也不点名,这些被批评的官员就会失去警觉,进而有一种“自豪”:你瞧,媒体都不敢点名。而点了他们的名,对他们是一种更好的教育:利于他们直面批评,彻底抛弃陋习,也利于其他官员加强自律,防微杜渐。

  新闻报道,应该讲究新闻规律,具体到批评报道,要求应该更加严格。以此而论,这则内地省级招商团人均1000元早餐的批评报道,为何不能抛弃“为批评者讳”的思维,从而推动这则报道收到更好的监督效果?或许这则简单的报道,其背后还蕴含着种种复杂的现实原因。但毋庸讳言,“批评官员不点名”不是一种好的新闻作风,更不应是常态的“新闻规律”。民众乐见批评报道,也更期待社会孕育出批评对象“无禁区”的土壤。

关键词:批评官员,赴港招商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孙晓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