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塞北林场:构筑首都防风阻沙“绿色长城”
长城网张家口10月12日电(李宏)张家口地处首都北京的上风上水,是毗邻北京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特别是沿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出北京近1000米,有黑风口、独石口等五大风口,是阻挡风沙侵袭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从1999年开始,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承担了京津风沙源“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工程项目,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基础条件差,树木成活率低等重重困难,十四年来共计完成人工造林128.63万亩、封山育林35.25万亩,在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3公里的坝头沿线构筑起一道为首都北京防风阻沙的绿色长城,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治沙造林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绿色崛起,最基本的依托是保护生态,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由于多种原因,张家口经济长期欠发达,生态建设滞后,到1978年森林覆被率仅为7.8%,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障首都北京生态安全,从1979年开始,张家口在上级的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首都周围绿化、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京西北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面对生态“红利”,张家口人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是发展的“生命线”,张家口要发展,必须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 1998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经过在坝上实地调查后,做出在张家口、承德两市“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的重要指示。1999年6月,张家口市塞北林场项目正式启动。 这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赤城、崇礼、沽源、张北、万全、尚义沿坝6县的39个乡镇和8个国营林场,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3公里,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5.8%,总体规划198万亩,分三期完成。 面对艰巨的造林任务,塞北林场一班人想出了“先易后难,先吃肉,后啃骨头”的办法。一期工程启动,首先在张北、崇礼、沽源、赤城四县坝头一线展开。东部与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丰宁千坝林场连成一体。西部则是以桦皮岭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相互连接。二期工程扩张到尚义、万全两县,以尚义县城周围和万全207国道为重点,精心打造精品工程;三期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同时将单一的造林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中,围绕公路主干线、重点工程、旅游景区建设布局工程项目,确保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有效地衔接。 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塞北务林人以大无畏的攻坚克难精神,历经14年的艰苦拼搏,硬是在荒山秃岭上打造出南厂、西坝、南滩、冰山梁和桦皮岭五个10万亩工程区和独石口、小梁底、韭菜沟、马营、关底脑包山五个5万亩工程区,完成新修林间道路建设677.67公里,设置防火线364.6公里,围栏101.6万米。栽植林木总量达到两亿多株,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圈。 不辱使命,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绿色奇迹 “年年造林不见林”这是对坝上植树造林的生动写照。坝上地区干旱少雨,常规造林成活率极低。塞北林场的31个作业区大多无法连成一体,地块狭小,沟壑纵深,土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绿化难度极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塞北务林人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摸索出雨前整地、集水整地、看天植树、多季造林、适地适树的模式。春季,利用3—5月份干旱少雨、温差较大的特点,推行水平沟整地和大鱼鳞坑+水平沟相结合的汇聚径流的整地方式,提高地温、活化土壤、蓄积雨水夯实基础。增加蓄水量。在雨热同期的7—9月份,抓住一两次有效降雨,立即组织力量运苗上山,集中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还大面积推广容器苗培育、冷藏杨树条造林、生根粉、保水剂、植物蒸腾抑制剂、趋避剂等新技术新产品,减少了苗木运输和种植成本,延长了造林时间。据省林业规划调查院抽样调查,塞北林场工程合格率、保持率均在85%以上,达到部颁标准。2012年在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防沙治沙评比中荣获第二名。科技兴林模式得到国家林业局的肯定,并在西部干旱地区推广。 塞北林场大多数宜林荒山属集体所有,既不同于国有林场,也有别于乡村集体林场,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林业发展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为了确保林业建设的可持续推进,塞北林场决策者大胆创新,打破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林业系统率先探索出了股份制造林、承包造林、合作造林、联合造林、非公有制造林等五种造林新模式,激发广大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其中,塞北林场总场以投资入股,分场以技术入股,乡镇以管理协调入股,工程区所在村以宜林荒山入股,收益按1:2:2:5分成的四级股份制造林面积达到107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谁承包、谁造林、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的非公有制造林模式也深受农民欢迎,仅沽源县农民王文花、宋怀森等人就先后承包荒山造林7.6万亩。 塞北林场项目启动时,亩投资标准仅为140元,2010年提高到280元,在造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项目要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管理上,总场负责技术指导、制定方案、检查验收、下拨资金,分场负责工程实施、落实建设资金,实现了人权、事权与财权的有效分离。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管理方法,把国家、省级、市级资金捆绑一起,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层层监管,单独建帐,保证所有资金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在工程验收上,成立专业验收组,分三年验收工程的成活率、保存率。三年后工程合格,下拔资金;没达标的,经返工复验合格,再付资金,严格的验收有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勇于担当,苦干实干,铸就塞北林场精神 十四年,沿坝地区演绎了从荒山秃岭到林海碧波的变迁,对于塞北林场的303名干部职工来讲,这十四年中凝聚了他们的青春、智慧、汗水甚至鲜血,凝聚了他们对绿色的渴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凝结成钢铁般的塞北林场精神。塞北林场精神的核心是勇于担当、实干苦干。塞北林场的干部职工为了一个绿色的梦,凭着勇于担当的创业精神,在冬天零下20℃的高寒塞北,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窝棚。“五一”、“中秋”、“国庆”正是造林的黄金季节,为抢时间、争进度、抓质量,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摸爬滚打在山上,风吹雨淋在工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说他们是“开春时白面书生上山来,地冻茬干时黑头羊下山去”。部分项目区位于大山深处,汽车只能开到山脚下,为了苗木成活,塞北林场的干部职工与施工队一起不顾山高坡陡,常常是每人肩扛手提30多个容器苗,负重近百斤,爬坡上梁,每天往返十多公里。就是靠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硬是把2200万株容器苗一棵棵地运到了人迹罕至的造林地块。 塞北林场精神的支点是开拓创新、科学求实。造林是一门科学,塞北务林人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思想路线,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2002年,南场工程区第一年试种樟子松,为加快进度,大家连续30多天奋战在一线,突降暴雨, 20多号人只能猫在汽车下避雨,最终塞北人证明了樟子松适合在坝上地区种植,并很快推广到了其他林区。塞北务林人依靠科学技术,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创造出看天植树,就墒造林、冷藏杨树插条造林、半隐藏式草方格治沙技术、三水造林等一个个技术新突破。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塞北林场曾经多次遭遇阵痛、陷入困境。但塞北林场人求新思变,不断突破,五种造林机制的探索,贯穿项目建设始终的质量管理、资金管理和资源管理,促进林场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塞北林场精神的基石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选择了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就是选择了清贫。塞北林场里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串感人的故事。塞北林场副场长程文秀28年坚守在造林一线,他牺牲了800多个节假日和休息日,被同事们称做“工作狂”。2003年、2006年两次在林区遭遇车祸,造成了胸椎、腰椎骨折,留下了抬不起胸、直不起腰的后遗症。一路艰辛走来,终不改当初誓言铮铮。赤城分场护林员魏尚清,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住吃在林区,常年巡回在山上,因事迹突出,201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优秀护林员”称号。 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竞争力 走进塞北林场,满目苍翠,一道道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的工程林,覆盖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之间。万顷林海,波涛翻涌。到工程区考察过的国家、省领导对塞北林场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工程规模之大,质量之高,为坝上近年来所罕见。 2012年以来,张家口市委提出了“两步并作一步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塞北林场为代表的生态工程营造出的巨大环境优势,正是实现跨越赶超的底气所在。 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据计算,1亩森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塞北林场150万亩森林每年大约吸收二氧化碳1000万吨,创造氧气1400万吨,形成的小气候使项目区降水量也由当初的350毫米增加到目前的510毫米,大于5级以上大风天数减少15.4%,有效阻滞了内蒙古腹地的沙尘南侵,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也成为当地环境改善的“绿肺”。今年前8个月,张家口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83天,占总天数的75.3%,在长江以北城市、特别是京津冀重点区域处于最好水平,“中国北方最美蓝天”成为张家口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塞北林场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5%提高到现在的57%,林木总蓄积量达260万立方米,森林资产总价值达100亿元,已经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务、苗木等收入2亿多元,培养林业技术人员200多名,苗木专业户30余家,为项目区百姓实现绿色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推广“宽行距、密株距,中间留下打草地”的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所产的大量天然优质牧草除了满足当地舍饲养殖需要外,还销售到邻近的蒙牛、伊利等乳业公司,每年为附近的农民增收近亿元。 社会拉动效应明显。环境容量决定发展空间。随着塞北林场的建设,以此为依托的草原天路、桦皮岭旅游区、崇礼滑雪旅游区等一批高档旅游景区应运而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张家口享受大自然。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均在40%以上,今年1-8月份,该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千万人次,达到1034.8万人次,同比增长43%。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张家口对各种要素的集聚能力,中煤、沃尔沃、三一、国电、国投等众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落户,进一步拉动了旅游服务、新型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资源既是最大的后发优势,也是发展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从今年开始,该市将全力实施秀美山川和蓝天碧水两大工程,五年内继续在沿坝区域实施生态工程533.24万亩,使项目区内森林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24%,形成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两带一网”的新型生态屏障格局。打造首都生态保障的升级版,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
关键词:张家口,塞北林场,绿色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