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逼出节水型农业 河北省推动现代农业转型
农业综合开发10年,新增粮食产能占全国1/4 -项目区新增粮食产能810亿斤,棉花产能5.6亿斤,油料产能17.6亿斤 -产业化项目2200万农民受益,人均增收500元 -到2020年建设3.4亿亩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0公斤以上 缺水,一度是河北农业的“紧箍咒”。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的1/7,又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这样的资源禀赋还能不能搞现代农业? 为破解水资源瓶颈,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提出“控井水、积雨水、留客水、推节水”,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建设300万亩高标准节水农田。从太行山到燕山,从渤海之滨到塞外,节水型农业的大力推进,让燕赵大地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打井到修塘:“救命水”变“增产水”,浇地成本降九成,低产田变吨粮田 故城县坊庄乡田野,十几万亩冬小麦生机盎然。 过几天该浇冻水了,坊庄村农民李俊发一早就到麦田查看苗情。“过去只浇‘救命水’,现在浇上‘增产水’,没想到改水改出个吨粮田!”老李乐呵呵地说。 种了大半辈子地,李俊发满是对水的纠结:60年代修了条温庄干渠,40多年没流过水;90年代打了100多眼井,井越打越深,水越来越少,“1小时要40度电”,舍不得用,小麦只浇一水,玉米干脆不浇水。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坊庄乡实施,变打井为修塘,5个集雨塘、13公里的防渗渠,让1万亩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干渴的温庄干渠有水了,亩浇地成本从50元降到5元。“小麦浇一水变三水,玉米也浇了一水”,老李的14亩地两季突破2000斤,变成吨粮田。 生产方式因水而变,效益因水在变。 由传统“浇地”向“浇作物”转变,张北、尚义等县推广1.1万亩膜下滴灌试点,以大白菜为例,每亩用水仅为110立方米,节水率达78%;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点,在成安、藁城等县推广1.9万亩;出水口接“小白龙”、消防带等输水软管,消灭土垄沟,以种植小麦为例,每亩节水30%左右。 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农发办主任牛金禄说,这些年农业综合开发严控新打井、打深井,因地制宜兴建地上蓄输节水工程,推广管灌、滴灌、喷灌,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如今,项目区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综合节水效益达60%以上。 |
关键词:农业,节水,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