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飞到”田间地头 有限土地产更多财富
石薯1号大薯率80%以上、商品率高。 蔬菜专家师建华高级农艺师(右一)正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院玉米所刘玉强副所长在田间进行糯玉米春播技术指导。 院耕作栽培与技术推广中心在高邑举办新农村大喇叭农技服务培训会。 我市是农业大市,如何让广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里挖掘出更多的“财富”,一直是我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追求。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切实发挥地市级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职能,面对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和水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科技进步无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还要依靠创新驱动产生的强大推力,而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年活动值得我们思考。 2月16日,春节上班第一天,在院长田国英的带领下,由10名蔬菜、小麦专家组成科技服务队,奔赴藁城市系井村,针对持续低温,提出了小麦在返青后如何浇水、施肥等技术措施,为当地农民讲解大棚蔬菜在低温寡照情况下如何管理。由此开启了该院技术推广年服务活动的序幕。并适时组织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该院广大科技人员走进培训课堂、走进每一块试验田、示范田,为农民送去了最先进、最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为我市的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作为公益服务性农业科研单位,确定2013年为农业技术推广年。活动开展一年来,该院以人才、成果优势为依托,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领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生产实践、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科技服务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关键,走出了一条农业科研单位搞推广,服务全市“三农”发展的成功之路。特别是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其中,该院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支撑功不可没。 农技培训 打开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我种了这么多年的地,听了专家的讲解才真正明白怎么才能把地种好。”栾城东牛村赵军海感慨地说。今年,市农林科学院结合他们承担的阳光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喇叭”工程等专项任务,在全市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149场次,培训农民、基层农技人员等20874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342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参训农民普遍反映室内讲课和田间地头、跟踪服务多种形式相结合,实际又实用,效果好。并且学有所得,结合品种,结合栽培技术学习病虫害防治,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 科技推广年期间,市农林科学院还分批次对石家庄、邢台、衡水等地区的22个项目县共计832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知识更新培训。通过培训,参训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模式好,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脱产培训,大家都可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也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水平的高度重视。同时,培训提升了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授课老师有很多是国家级或省级知名农业专家,技术水平高,讲解生动详细,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学员容易接受。 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是深受我市广大农民欢迎的一项民心工程。今年,市农林科学院在市农业局领导下与我市各县(市、区)农业(牧)局合作,分县召开了春季石家庄市农业局、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2013年村级农技员技能培训会。根据各县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聘请相对应的专家老师讲授农业科学种植管理技术。主要课程有: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产增收、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技术、蔬菜栽培管理技术等。共召开17场次,培训农技员4342人,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对发挥农技员作用和提高广播设备的通响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研优势 为农民致富推开一扇窗 近年来,市农林科学院结合自身的研究优势,开展了小麦、玉米、蔬菜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何把这些科研优势转变为助农增收的实际效果,市农林科学院各个研究科室结合自身特点在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推广活动。 他们分别到13个项目县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开展小麦技术培训52次,培训农民、基层农技人员84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000余份。配合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做好示范县农民技术员小麦春、秋季培训工作,开展技术培训17场次,培训农技人员3842人次。 院蔬菜学科,先后在邢台市内丘县、邯郸市临漳县、栾城、赞皇等7个县(市),就大葱、洋葱、马铃薯、设施蔬菜等进行技术指导17次、技术培训12次,培训人员560人次。对河北省大葱、洋葱、马铃薯和大棚蔬菜的栽培管理技术给予了针对性的培训指导,通过实地查看与调研,帮助赞皇县土门乡千根村检测确定了基地出现的不明病害,解决了种植户生产当中的实际问题。 院花卉领域,分别在特色林木花卉、园林植物、草坪、珍稀果品及药用植物等多个领域开展技术指导14次,开展技术培训7次,培训人员800人次。针对国内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等技术难题,对国内重点园林风景名胜区进行技术帮扶和指导,为其规划了景区物种资源保护和创新实施方案。 院县共建 助力各县优势产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市农林科学院积极与石家庄地域内的科技示范县开展了院县共建科技服务活动,并根据各县(市)农业生产现状,结合自身科研优势,选择农业生产特色乡、镇、专业合作社,与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开展科技服务。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进行,该院专门组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61人成立了专家服务团,服务范围涵盖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育种及栽培,花卉林木现代化栽培、组培、病虫害防治、分子育种,毛皮动物育种与营养研究、临床兽医、植保等多个专业。2013年度共联系科技服务示范县17个,与32家企业、合作社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切实提高了科技示范县的科技水平和科技示范效果。 其中,小麦联系科技示范县5个、棉花联系科技示范县6个、蔬菜联系科技示范县1个、畜牧联系科技示范县4个、农产品联系服务和示范单位8个。与石家庄米莎贝尔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研究开发健康食品的意向;与河北经贸大学工学院达成了在我院建立实践基地的协议。 高产创建 研发推广新品种保丰收 “这专家不讲,俺是怕一辈子都不知道选对小麦品种这么重要。”元氏农民李宪立说。据了解,今年市农林科学院精心筛选了13个农作物新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在我市各个县(市)建设高产样板田、攻关田、示范田等44块,累计示范面积15.44万亩。 近年来,市农林科学院在赵县试验站、辛集马兰试验站等地建立了石麦小麦新品种高产攻关田,并与各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大型种业合作在栾城、赵县、藁城和晋州等县(市)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建立了石麦系列、石优系列高产示范田,累计面积15000亩左右。 今年5月,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厅联合邀请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研究员、岗位专家赵广才研究员、李雁鸣教授及省内推广、管理专家对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管理的马兰、赵县试验站石麦15旱地和节水样板田、石麦18、石麦19、石麦22、石优20高产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石麦15号旱地示范田(全生育期不浇水,仅靠自然降雨)平均亩产544.13公斤,节水高产示范田(全生育期灌2水)平均亩产598.56公斤。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肖世和在考察石家庄市各地小麦长势并分析测产结果后认为: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在抗旱节水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应用上都十分先进,该院培育的小麦品种,节水抗旱,产量高,在华北地区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6月6日省农开办委托市农开办对本课题组承担的石家庄市13个县(市)万亩农田石麦系列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进行了测产验收,项目区亩节约氮肥用量5公斤左右,亩减少灌溉次数1次,平均实现亩节水50立方米,亩节支25-30元。 启示 走出实验室 将新技术 转化成生产力 如何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市农林科学院开展的农技推广年活动的各项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今年经过认真筛选,市农林科学院在石家庄地域内主推了13个农作物新品种、12项农业新技术,这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了石家庄农业科技水平,引导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截至目前,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完成覆盖石家庄辖区各农业县(市)区434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300万人以上、覆盖耕地面积500万亩以上,使农业节本增效达10亿元。 同时,在农技推广年活动中,市农林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实验室,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农技指导。小麦所的研究人员在小麦播种、冬前、春季、中后期、后期走进田间地头,对小麦进行苗情、墒情、灌浆测定、气候调查,参与制定技术方案。针对4月18日的突然降雪、降温,第一时间召集全所技术人员,讨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蔬菜生产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及办法,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避免了广大农户的损失。 同时,他们根据石家庄的气象条件,为降低不可控因素给农业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市农林科学院开展了重大农情预警预报工作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前后的农业生产情况调研,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
关键词:农业,科技,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