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燕赵版”美丽乡村渐行渐近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05 10: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3年12月26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省级试点村——内丘县西张麻村保洁员在收集垃圾。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渐完备,公共服务逐渐覆盖……去年,列入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务的5000个帮扶村和沿高铁、高速及环城区、景区的3029个重点村,通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打造出了一个个生活高品质、村庄田园化,富有浓郁乡村地域特色的“燕赵版”美丽乡村。

  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去年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在全省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求各地把这一行动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力争到2020年彻底改变全省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生活。

  整治农村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我省有近5万个行政村,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低,再加上人们的卫生意识差,相当数量的农村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路不平灯不明、环境卫生容貌差等问题。

  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我省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加快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在行动中,各地全面开展了“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四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近5万个村有95.3%的村庄完成了“四清”工作,共清理各类垃圾5547万立方米、杂物1574万立方米,清除残垣断壁155万处,清理庭院820万处。

  为避免环境卫生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各地纷纷探索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有的村庄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村民各自负责划定区域的卫生,村里聘请老党员、老干部等为卫生监督员;有的村庄建起了保洁队伍,实行物业化管理。目前,3029个重点村中有98%的村庄建立起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市、县两级年投入保洁经费2.7亿元,购置垃圾桶64294个、垃圾车1795台。

  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各地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道路,村民出门不再“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改造供水管网,实现自来水入户,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使用液化气,家家户户不再烟熏火燎;革除陋习,将传统旱厕改造成双瓮式、三格式或三联通沼气式卫生厕所……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各地着眼于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立足长远,力求基础设施一步配备到位。

  在内丘县西张麻村东头的空地里,有一座蔚蓝色屋顶的小房子,房前两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我们村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厂。”村党支部书记杨现忠介绍,这个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能源的污水处理厂,能全自动化运行,日处理能力150吨。全村每天排出的三四十吨污水全部集中到这里,经过处理后的水,能浇花、浇树、浇农田。

  而南和县南张庄村,投资130多万元建设了全县首个农村污水处理厂,并把主管道与各家分管道相连。他们采用人工湿地法处理污水,当农家污水经过层层过滤后,不仅可以养鱼种花,还可用作绿化美化用水和农田灌溉。目前,村里的绿化用水全部使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

  省环保厅副厅长吕竹青介绍,根据不同地域、村庄特点、生活污水收集方式等,全省选取部分村庄先行试点、示范,进行了6种模式的生活污水处理探索,旨在寻求长远而有效解决农村污水之道。

  保持乡村肌理,突出田园风光,打造别具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乡村特色、田园风光,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有特色。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满眼绿”,是打造田园风光的重要内涵。

  在改造提升行动中,各村在街道两侧因地制宜种植了杨树、槐树、垂柳等当地树木,建设了或方或长的花池,栽植着冬青、月季等植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开辟了或大或小的菜园,就连农家小院的一角,也辟出了一小块菜地,形成了融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一体的独特景致。

  民居改造中,各地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注重延续传统房屋风格样式的基础上,重在完善功能,增加现代设施;小坑塘、废弃坑,不是一填了之,而是经过整理、设计,变成了村庄公园;道路尽量不扩宽、不取直,保持原有格局,因地制宜搞硬化,除主街水泥硬化外,小街巷和便道或用废弃的旧砖铺设,或选用当地的块石、卵石、石板等天然材料,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

  “此次改造提升行动,我省立足村庄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风格,尊重村庄布局结构、道路肌理,保证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和生态空间。”省住建厅副厅长桑卫京说。

  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历史渊源等差异,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留存至今的村庄,形成了各自的风貌和气质。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各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力戒“千村一面”。

  为保证改造提升的品质,各地聘请了中央美院规划设计院、中国城镇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全面融入了当地的自然、人文、产业特点等元素,既彰显了地域特色,又独具风格。

  ——赤城县官庄子村,民居住宅灰白墙体、红瓦屋顶、灰色门楼,大街小巷或水泥路面,或碎石、红砖铺就,显得古朴典雅,自然和谐。并且村庄标识、墙体样式、配套景观、美化绿化等方面,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

  ——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的秦皇岛西连峪村,依托4300余米的北朝长城遗址、老爷台、大小玲珑塔等历史遗迹,修建了长城路、探险路、登山路等,大打生态旅游牌。

  ——阳原县东城村具有皮毛碎料加工的悠久传统和优势,他们在改造旧村面貌、建设新村的同时,建设了皮毛一条街,又规划了皮毛文化综合体项目,着力打造皮毛碎料及产品交易集散地。

  发展富民产业,村美民也富

  1月2日中午,黄骅市西排村村民何丽敏,点着沼气开始做午饭。她说,“以前做饭都是用柴火,弄得屋里烟熏火燎的。现在村里建起了沼气站,家家户户通上了沼气,做饭干净省心。”

  西排村的沼气站是由神华黄骅港务公司资助建设的。经过两期建设,现在已有5个产气罐和1个储气罐,能满足周边12个村的农户使用。沼气站的建设,不但让村民做饭用上了清洁能源,而且催生了一条“秸秆、粪便—沼气、沼渣、沼液—燃料、菌菜、肥料”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成了存栏规模1500头的养猪场、存栏上万只的土鸡散养场,以及200亩的蔬菜大棚和1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现正进行千亩杂粮基地建设。

  以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为契机,各地在为农民创造舒适、舒心、现代生活环境的同时,纷纷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同步谋划“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乡村”,以增强乡村长远发展的后劲儿。

  武强县周窝村拥有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管弦乐器生产企业——河北金音乐器集团。该村依托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音乐小镇,以产业带动小镇建设,以产业凸显小镇风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屈家营音乐会的固安县屈家营村,在村庄改造提升中着力打造古乐文化旅游村。林木覆盖率超过95%的博野县大北河村,则立足果树多的生态资源,以“亲子游、农家游、生态游”为主题,大力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游……

  多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业的玉田县刘现庄村,如今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村民承包地以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建立产业园区。目前全村90%以上的耕地纳入了规模经营,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给合作社后,既可承包蔬菜大棚,又可在园区打工,每年还能领到租金及入股分红。

  经过一年来的各方努力,如今,“一村一业”、“一村多业”或“多村一业”正在形成,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正在我省各地渐次绽放。

关键词:农村面貌,美丽乡村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尹琨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