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全景河北>>时政要闻

灵寿县委大院:历经60年沧桑 朴素如百姓老邻居

http://www.hebei.com.cn 2014-02-19 09:3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建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依然使用,前后四笔重建款均“挪用”到

  -与县委大院低矮平房形成对比的,是一流的民生工程,当地连续

  -灵寿县委大院。记者 李志华 摄

  -已经投入使用的灵寿二中。

  作为千年古县、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灵寿县最近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处于焦点中心的灵寿县委大院内,八排瓦房历经60多年沧桑而依然使用,并以其朴实无华、默默坚守的姿态,与当地高大气派、现代一流的教学宿舍楼、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等涉及民生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络上,网友们亲切地称灵寿县委大院为“最美县委大院”。

  县委大院里是红瓦白墙的低矮平房

  古城西路51号,这是灵寿县委大院的门牌号。如果还不好找,那就找灵寿全国闻名的透雕石牌坊。石牌坊向东50米,就是县委大院所在地。透过铁艺栅栏围墙向里望去,一排排低矮却十分整齐的红瓦白墙平房掩映其中,错落有致、古朴优雅。如果不是门前挂着的牌子和门卫,外人常常会以为这是一所老式的中学。

  “几十年了,这大院几乎没有变化。”今年66岁的吴和韵说。退休前,吴和韵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75年参加工作到2003年退休,他在这个县委大院里整整工作了28年。“灵寿县的干部里,可能就数我在这个大院里时间长了!”吴和韵笑着说。

  吴和韵介绍,灵寿县汉代便置县。据《灵寿县志》记载,县委大院的现址从西晋时期一直到清代,都是县衙所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将县衙建成了兵营。1945年灵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和县委迁至此处办公。上世纪50年代修建成了平房,形成了这座大院的雏形。1982年,县政府迁走,县委留在此处办公至今。

  如今的这座县委大院占地22.5亩,共有房屋105间,二进八排,一共九个部门160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办公。这些老房子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房屋主体结构一直没变。房屋外面进行了涂刷,但许多地方,依然能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砖痕迹。在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内,破了一个洞的天花板上,棚顶用的芦苇清晰可见。

  “我们刚来的时候,那时候地面都是泥土地。”吴和韵说,后来逐渐改成了砖墁地、水泥地。当时的房屋都是苇子顶,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房屋严重漏雨,上世纪80年代初,县委大院曾进行了修缮,并改建为了瓦房。前几年,墙基易潮处贴上了石片,原来的一色红墙改成了白色和灰色,围墙换成了铁艺栅栏,屋内也铺上了瓷砖,并将原来破旧的木门和窗户换成了铝合金门窗,县委大院才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县委大院东北一角,是县委书记、常委们的办公室。走进县委书记宋存汉的办公室,除了摆设稍有不同外,房屋建筑结构和其他办公室一模一样。在一些办公室的外墙上,已经出现一道道裂缝。对于这些,宋存汉说,“我们的办公用房已经被建设部门列为D级危房了,必要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加固维护。只要安全,县委会一直在这里办公。”

  朴素的县委大院,就像百姓的老邻居

  站在灵寿县委大院门前,环顾四周,西面是牌坊广场,著名的透雕石牌坊就位于此。东南北三面,都是老百姓的普通民房。全部都是瓦房的县委大院,与整个环境很自然协调地融为了一体。

  “每次到县委大院办事,都感到很自然,没有一点儿的陌生感。”吴和韵这么认为,许多灵寿的老百姓也都这么认为。“这里都是瓦房,望过去一清二楚,老百姓来办事的时候也很方便,用不着爬楼梯,推门就能进,没有那种当官的高高在上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接地气’吧!”

  60年的沧桑,换来的是这座县委大院的朴素。在灵寿老百姓的心里,这座大院就好像老邻居一样,自然熟悉、平易近人。“60多年了,灵寿县委大院的形象,已经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了。或许,在灵寿的老百姓心里,县委大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吴和韵说。

  由于工作职能使然,普通老百姓到县委大院办事的时候并不多,更多的就是在这座老院子门前轻松地走过。但是有时候,老百姓也会来这里信访。“院子里的办公室都挂着牌子,自然是哪个部门的事就找哪家,没遮没挡,该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呗!”在吴和韵看来,这也是县委大院被老百姓赞为“最美”的重要原因。

  其实,为了让老百姓办事方便,灵寿县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去年的全县干部作风纪律整顿中,全县91个单位全部制定了《服务规定》、《群众事务办理流程图》,让群众办事一目了然。

  在灵寿,还新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新行政服务大厅,30个部门,68个窗口,236项办理事项全部进驻,群众办事来到这里,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再也不必“周游列国”了。

关键词:灵寿,县委大院,河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赵永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