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农药、化肥大量及不合理使用,工业“三废”不达标排放 农业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近日,见到临西县农民王雨时,他正在县里的农药门市部购买尿素。“我种植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快到了,多买些肥料上到田里,可以多打粮食。”王雨告诉记者,如今要想多收粮就要舍得投入,他一亩地基本上要施四十斤尿素作为追穗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就是大水大肥拿着长。”在王雨看来,增产是建立在大水大肥大投入基础上的,投入少,就没产量。近年来,他家的庄稼使用化肥在逐年增多,从10年前的每亩几十斤到如今二三百斤,一年比一年多。“其实,并不是化肥用得越多粮食就越增产。”农业专家介绍,之所以出现上述农民感觉到的现象,是因为大量多余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土壤中,随着土壤养分大量积累,进而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不多上肥就减产的恶性循环。 我省是农药、化肥消费大省,近年来全省平均每年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在307.47万吨左右,每亩耕地平均施肥折纯为33.32千克/亩,是发达国家每亩施肥15千克/亩的2.22倍。据相关部门调查,我省的化肥利用率仅为35%,农药利用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药、化肥利用率60%以上的水平。未利用的化肥增加了土壤中硝酸盐的含量,改变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酸化、板结,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农药、化肥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省农业土壤生态环境不佳的因素之一。”农业专家介绍,工业“三废”的不达标排放是我省农业土壤面源污染面临的更大的潜在威胁。 有关部门在2011年开展的农业污染源调查中,重点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产区、工矿企业周边农产品产区、污水灌溉区农产品产区和一般农区4类进行了分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有1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到了工业“三废”的污染,可疑污染区域面积676287.3公顷,占我省地表总面积的3.603%,可疑区域内污染耕地面积319891.4公顷,占我省总耕地面积的5.065%,已发现有40万亩耕地不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与此同时,河北省地质调查院2011年刊发的《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报告》显示,我省农业用地存在区域性土壤养分不足,区域性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普遍富集,具有远期隐患,唐海水稻田土壤、白洋淀周边土壤已不同程度存在重金属污染。“农业土壤面源污染具有潜伏性,污染物的量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当发现土壤已经受到污染时,再回头治理已经十分困难。”省土肥站站长王贺军告诉记者,作物产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基础地力、二是水肥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基础地力对粮食的贡献率可达70%,而我省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据了解,为保护农业土壤环境,我省大力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启动了种植业清洁生产工程,力争到2015年,农业清洁生产综合示范区达15个,全省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60%,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盲目投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记者赵红梅) |
关键词:土壤,污染,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