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车位证明”的中国式批判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08 08:1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尝试凭停车位购车”又让一座城市成为批评的靶子。据媒体报道,国外多个城市实施的控车措施———购车需出示“车位证明”或将在北京实施。交通部门已提交建议,拟完善机动车停车泊位“一车一位一编号”数据库建设,把拥有(购买或租赁)停车泊位作为申请小客车摇号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专家表示,这项措施等于给购车又增添了一个“门槛”。

  因“凭停车位购车”建议遭批评,北京不是第一个。从能够搜索到的报道资料可知,宁波可能是国内率先作出类似提议的城市。“新购车辆未配停车场所,拟不发牌证。”这是2010年10月26日,宁波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中的一条内容。这一规定迅速引起舆论关切,一名网友的发言最能代表公众心声:“如果这个政策出台,那计生委也可以考虑出台‘生孩子必须先落实好一套房’的政策,国土部也可以出台‘要走路必须先买一块地’的政策。”不过查询了2012年4月正式颁行的该条例,发现草案中所列有争议的该项条款已经删除。

  宁波之后,广州、郑州、南宁等城市也都陆续有相似的提议,似乎也没有一个城市真正付诸施行。而同样相似的是,几乎每一地每一次的类似提议,都遭到舆论众口一词的批评。所以,北京的此番遭遇,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只是不知何故,并没有人愿意从这一背景下来观察这个建议本身。到底真的是“凭停车位购车”或出具“车位证明”的做法有悖法理、不可容忍吗,那么它作为一种建议为何在许多城市得以不断提出?这种出于减排以及减堵目的的做法,又为何在日本等国家得以施行?但无论如何,通过舆论批评这一公共议题的关切点,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公众意见最在意的那些东西。

  对于黄春景来说,他关注的是那一纸“车位证明”会不会产生新的“权力寻租”。他在《南宁晚报》上写道,现实当中,各种各样的证明从中牟利的案例并不少见,何况这是“车位证明”?当停车位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那么为了一票难求的“车位证明”,自然会加剧稀缺资源的竞争,车位价格必将飞涨,出现虚假停车证明、倒卖证明等现象还不说,某些人找后门拉关系获取“车位证明”,这样的“寻租”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极有可能滋生出行政管理上的另类腐败。“一言概之,一项政策的副作用太大,易于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车位证明不要也罢。”

  对于陈志杰来说,他更加关注的则是公平性问题。他在《南方日报》上写道,和汽车限购政策一样,要求买车要先有停车位,有失社会公平。一般经济能力稍好的人,都早已买了车甚至买了车位,而后来者要成为有车一族,却要面临越来越高的门槛。政策不沾地气,便难以成为好政策。江德斌同样对此表达了关注,他在《楚天金报》上表示,政府通过提高购车门槛,以控制汽车拥有量的目的固然达到了,却剥夺了市民的消费自由权,违反了市场经济自主调节规律。他认为,“车位与摇号”就犹如“鸡和蛋”的关系,只要此规定实施开来,市民就要陷入两难选择。

  乔志峰提到了公车与私车之争。他在长江网上表示,“以停车泊位控制机动车增长”,据说是从国外引入的“先进经验”,也算是“与国际接轨”之一种。但接轨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不顾城市实际情况为“接轨”而“接轨”。否则,看似方便了政府管理,却可能损害市民利益,涉嫌懒政、惰政。并且,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公车数量非常庞大,而绝大多数公车都不必担心停车位的问题。控车要做到公平合理,就必须对限制公家车数量也有个说法,不能总把板子打到私家车的身上。

  对于另外一些论者来说,他们更要关注的则是公共政策本身的制订及目的。“政策要给人合理的预期”,吴龙贵在《长江日报》上表示,停车秩序属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范畴,而摇号则是一种公共利益。“摇号者须先有车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停车秩序,但拿公共利益为职能部门的失职埋单,无疑是本末倒置。既然北京每年都会增加15万辆机动车,那么“摇号者须先有车位”的意义何在?“摇号者须先有车位”还会带来停车位涨价、抢购停车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带来地价上涨、增加税费等问题。由此一来,“摇号者须先有车位”甚至有以控制机动车之名行与民争利之实了。

  《人民日报》同样推出余荣华的评论文章,对相关部门一味靠“限”破题的管理思路表示质疑。他表示,公共政策的制定,应以最大化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诉求为目标。在资源极度稀缺的当下,尤其应该尽量避免简单地靠提高门槛、加强管制来减少需求。城市治理是复杂的难题,“堵”要科学,“疏”更紧迫,只有最终加强和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才能彻底解决停车难题。

  或许有一些国家实行了“凭停车位购车”的做法,但至少可以确认的是,它仍然算不上通常所谓的“国际惯例”。读懂舆论对于许多城市购车需出具“车位证明”提议的抗拒,以及抗拒所表达的诉求,是可以从一侧面“读懂中国”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面对已经到来的汽车社会,城市管理者能否有更科学的办法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仍是一个值得细细研究的命题。(杨耕身  漫画/勾犇)

关键词:车位证明,停车位,购车,控车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