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给“井底人”留条向上的通道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11 10:2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新闻晨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就眼下来说,面对井底人生,尊重也是最好的尊严。拉一把、送半程,总比封井堵门或令其“消失”,更熨帖人心。

  连日来,北京蜗居井底的群体被公众所关注。最新的消息是,“井底人”王秀青和北京某高校已达成初步意向,该高校向其提供月薪3000-4000元的工作,包食宿,他马上就要去上班了。

  其实在不少城市,这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井底之下、弹丸之地,五味人生。因为“井下住人20年”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人们一拨又一拨地涌到这里,翻看一口又一口空井,举着“长枪短炮”、强光手电,追寻他们的“蛛丝马迹”。也因为媒体与公众的介入,据说北京多处住人地下井已经被封死,而此前,王秀青搬进的废弃岗亭也遭拆除。背后的利害关系,不必赘言。

  媒体关注、爱心涌动、命运逆转——这是熟悉的救济“三部曲”。对于王秀青一家来说,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对于更多曾经或继续蛰居在井下的人而言,这只是不可复制的小概率幸运,甚至这可能还不是好事情。类似王秀青这样的城市流浪者还有很多,有多少单位愿为他们敞开大门?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吹毛求疵,但不得不说的是,如果“围观”只是解决了王秀青的后顾之忧,而更多“井底人”因城市治理而再度流离失所,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有人说,蜗居者尊严堪忧。最高蹈的说法,是要让“井底人”过上有尊严、有幸福指数的生活。只是,生活不是偶像剧,住在井下当然是“不雅”的,甚至是高风险的,只是,如果有比井下更好的地方,谁又愿意将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所?

  解读井下人生的维度有很多,譬如对社会救济的吁求、对家庭关爱的疾呼、对城市管理的思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但跳脱这些传统的思维理性,其实我们还可以思考“尊严之外的救赎”:如果我们的关爱,并不能当真改善他们的生活,如果所谓的救助,只是把更多的他们从井底驱赶而出——与其封堵地下井而令其再花一块钱买小锯子“回家”,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看起来不那么赏心悦目的事情。有时候,尊重就是最好的尊严。

  当然,此轮的曝光与整治,固然救济得了一部分、驱赶得了一部分“井底人”,但对于回不了家、又进不了城的更多流动老人而言,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可能继续成为他们寻常日子的布景。北京、伦敦或者纽约,哪个城市没有他们的身影呢?即便繁华的香榭丽舍,也必有与之相安无事的贩夫走卒。

  长远的努力固然不能省略,但就眼下来说,面对井底人生,尊重也是最好的尊严。拉一把、送半程,总比封井堵门或令其“消失”,更熨帖人心。 -邓海建

关键词:井底人,蜗居,工作,尊严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