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借力打力的“有事没事坐地铁”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18 16:4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考虑到公众对涨价一事的反感和对专家一词的敏感,央广经济之声特约专家张彬基本算是躺着中枪。

  央广网12月16日报道了北京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即北京已经绸缪了多年却未实行的地铁涨价方案,并在其后附上了特约评论员张彬对北京地铁票价调整合理性的阐述。粗略估计,这段评论用字近两千字,其中论及的财政补贴困境、低价公共交通的替代策略也是其一贯的观点,“出事的”其实是其中一句不经意的措辞———“大量的人在利用地铁出行,不管有事没事”。

  很“不幸”,这句话被目光灼灼的网编发现了,并打造成了“专家称北京大量的人有事没事就坐地铁,必须涨价”的标题。更糟糕的是,涨价一事本就是大众情绪的敏感点,不经意的雷语又不啻给了这种情绪一个出口,因而从昨天到今天,各种对地铁涨价的怨愤全部被挑逗起来,向着专家万箭齐发。

  最常见的吐槽还是同主题造句:有事没事坐地铁,谁有这闲工夫啊?有事没事坐地铁,你管我有事没事?有事没事坐地铁,你还真把挤地铁当减肥啊?有事没事坐地铁,开车的专家没有发言权。

  媒体的官微怎能不来凑趣?@新周刊“北京专家提醒您:不要图票价便宜,有事没事就坐地铁玩儿。”@中国周刊则在“寻找有事没事坐地铁的人”的微话题下调侃:“您身边有没事坐地铁的人吗?如果有,就劝劝他们别坐了,看把票价都坐上去了。”@信息时报用一张写着脑残二字的图片表达观点,并将此新闻归类到了“我有一块砖哪有砖家往哪搬”的微话题里。作为北京媒体,@新京报对自己地盘的事儿最为关注,郑重其事地发了一篇微评,“有专家支持北京地铁提价,称低票价有‘大量人在利用地铁出行,不管有事没事’。言外之意,是提价可以促进理性乘坐地铁。只是不知专家调查过没有,有多少人是‘没事’去坐地铁玩的?提价多少才能把‘有事没事’的人区分开?是否涨价可以讨论,这种主观论断让人反感。”

  评论就怕主观论断,但“让人反感”却点出了此事传播效力之大的原因。公众敏感议题+专家辩护的新闻,一般都会遭遇民意反弹,“有事没事”的雷语又为微传播提供了一个“江湖切口”,所以虽然网民骂的是专家,但靶子其实还是公共交通的价格机制。在这个前提下,当事人张彬随后给出的解释几乎是一定拦不住汹涌的网络抨击。

  纸媒刊发的评论显然都明白这一点,主题也都是借着这句“有事没事”指桑骂槐。12月17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了《“有事没事坐地铁”不是地铁涨价理由》一文,认为地铁票价调整,需要走正当程序,也“需要理性客观的对话”,“不可否认,北京在公共交通事业上,的确作出不小贡献。据悉,北京2012年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的补贴是170亿元,而2013年则是178亿元。在这样的持续补贴下,如果相关部门吃不消,想通过涨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公众也能理解。不过,必要的程序正义不可或缺,如先征求民意制定方案,然后再征求民意出台方案。只要地铁涨价走了正当的程序,具备必要的程序正义,那么即便涨价了,公众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在涨价的风声前,动辄就是向民众‘吐脏水’,称其‘有事没事坐地铁’,这样的姿态,显然是不妥当的。”

  《新京报》正式刊发的评论也着重论及地铁涨价的问题。题目虽然是博人眼球的“谁会‘有事没事坐地铁’玩?”文章却承认“专家可能会觉得‘委屈’,因为他后面也提到,上下班的高峰拥挤是种刚需,想用调价来控制地铁出行,难度较大”。而网民之所以揪着一句欠妥言论不放,“说到底,未必是故意断章取义,或许也是借机表达对地铁乘坐体验不佳的一种情绪。不管地铁调不调价,都应看到,在眼下,地铁运力与出行刚需之间的不协调,成了拥挤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讲,正因地铁线路里程不够,运营能力仍然不足,才导致庞大客流无法分散,地铁在高峰期间成了沙丁罐头,坐地铁变成‘活受罪’。”唯因如此,“有的人却拿民众贪‘低票价’的便宜说事,是认知错位,也模糊了核心议题。”

  北京地铁票价其实是件很有代表性的事。从2007年以来,在深沪地铁票价多次随市场浮动、最高价格已超十元的情况下,北京一直hold住两元标准,这带来了“惠民”、“公益”的名头,也带来了每年十几亿元的亏损、170亿元财政补贴的沉重包袱。顶着普惠全民的沉重帽子,北京交通每次微有涨价动向都会受到一种“道义”式的掣肘,这使得地铁价格脱离了市场而进入了一种事实上的计划控制。这个情况和二十年不变的火车票价相似;围绕它展开的争论,其实也和火车票涨价的争论同构。

  这种普惠式的福利如何能完成市场转型?如何能在市场运营的情况下维护民生?这是关于公共交通涨价讨论的核心问题。其实,这倒是可以看看“专家张彬”在“有事没事”之外那两千字的论述:“未来的思维有三条,一是价格制定透明、合理,广泛征求民意。第二是中间有盈利空间的话,应该向低收入家庭倾斜,让财富分配更公平。第三,未来要大力发展公交,继续倡导公交出行,改变路网状况,乃至于未来改变城市的功能化布局。”

  如果能借着专家的雷语谴责现状,也应该能借着专家的合理建议助力改革。(刘白  漫画/王乃玲)

关键词:北京地铁,涨价,高峰时段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