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家长"梁庆梅:又到年关 爱在寒冬延续
1998年,他因孩子求知的眼神而弃商办学,创办凯星小学。 2011年4月,为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他创办石家庄首座留守儿童家园。 16年来,他坚持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免除学杂费、食宿费,确保“应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16年来,他帮助300余名留守儿童找回家的温暖,资助61名孤困儿童圆了大学梦。 他就是河北省赞皇县凯星学校校长梁庆梅。 说起这一切,梁庆梅只是淡淡地说:“不为啥!山里穷,得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上学才能改变命运。” 又到年关,爱在寒冬延续 1月18日清晨,石家庄赞皇县南壕村气温接近零下10度,又湿又冷。 这天,凯星小学放寒假了。一大早,校长梁庆梅亲自开车,把愿意回家的留守儿童一个个送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昔日热闹的校园显得安静了些。 快到中午时,梁庆梅才回到学校,又开始安排老师为父母未归的8个孩子做饭、洗衣服,再把床铺集中到一间屋子便于照料。 照例,父母未归的留守儿童假期可以留校。 快过年了,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欢欢喜喜回家,这几个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像平常一样起床,上午老师辅导功课,和其他孩子一起做作业、看书,下午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自由活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唱歌跳舞,每天充实而快乐。 四年级的曹鸿敏是这8个孩子里最特殊的,即使是过年,爸爸妈妈也只能回来5天,其余的时间她都要留在学校,和一直陪伴她的老师一起度过。 弃商办学,再苦再难,从没想过放弃 在上世纪80年代,梁庆梅投身商海,经营花生出口生意,成了村里有名的“富人”。正当生意越做越大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要在村里建一所民办学校。 原来,梁庆梅发现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有的孩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教育和关爱缺失,甚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不得不面临辍学困境。“不帮这些孩子,我良心上过不去。”他说。 于是,他决定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建学校,当时遭到妻子的坚决反对,被一次次反问:“他们是你的孩子吗,他们给你养老吗?”可梁庆梅劝慰说:“等他们都有出息了,逢年过节回来看看,多好的事儿。”最终,梁庆梅的真诚和坚持说服了妻子。 1998年,占地8亩的凯星学校在南壕村建成,开始招收1至6年级的学生。当时许多人不理解,说他不好好做生意,非得办校,脑子真是进水了。可梁庆梅却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为孩子们办点好事”的诺言。 多年来,梁庆梅先后为学校投入360余万元,还欠下了50万元贷款。 他坦言,办小学、办留守儿童家园远比当初想象的难得多,但从小家境困难,艰苦的环境造就了梁庆梅坚韧的性格。他说,“办教育,就是为了让子子孙孙不再贫穷,上大学,改变命运。”每当看到学生们的笑脸,他就告诉自己“不论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 目前,凯星学校有370余名学生,其中有133名是留守儿童,来自全县各村。学校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减免全部学杂费、食宿费。 关爱留守儿童,他们一直在努力 3年前,梁庆梅注意到村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疏于看管,每年都有孩子发生意外,这让他听在耳里、疼在心里。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我的学校为依托,吸纳留守儿童,创办留守儿童家园,为社会做点贡献。” 梁庆梅的想法得到了赞皇县计生局的大力支持。2011年4月,石家庄首座留守儿童家园在凯星学校成立,义务帮助那些在外打工的父母教育、照顾孩子,让他们安心工作,也让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此后,他开始一系列的尝试,从点点滴滴做起,关爱留守儿童。 为保证学生饮食健康,每天早上6点,他亲自去县城采购“放心饭菜”。 为确保“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出现”,他一天24小时都围着学校转,吃饭睡觉都和学生们在一起 为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他聘请了心理专家,对自卑、内向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为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他安装了亲情电话,让孩子们能时常和父母谈谈心。 为弥补孩子们缺失的爱,他为每位留守儿童都找了“代理妈妈”,结对认亲。 为消除寒暑假监护缺失的安全隐患,他开放校园,让留守孩子自愿留校。 …… 这些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探索,或许无法正解决“流动时代”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但点点滴滴的尝试,都会给留守孩子荒凉的内心一点安慰和温暖。 多年来,梁庆梅一直坚守着一份责任,他用爱心让无路可走的孩子有了“出路”,让在外打拼的父母吃下了“定心丸”,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和孤儿的关心和关注。 “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业有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他说。(中国经济网河北频道刘叶) |
关键词:编外家长,梁庆梅,留守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