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专题库>>专题新闻

梁庆梅:为孩子,“我感觉很幸福”!

http://www.hebei.com.cn 2014-01-22 19:26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6年前,他做生意,一年能挣20多万,是响当当的老板。

  16年后,他却成了130多个留守儿童的“编外家长”,不但把二百多万身家投进去,还贷款一百多万,干起“赔本”的教育。

  他就是赞皇县清河乡南壕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梁庆梅。

  有人问他,为啥好好的生意不做了,去办学校?

  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我做生意耽误了自己的孩子,不能让村里更多的孩子再耽误了。”

  1990年搞花生出口他成了全村“首富”

  红润的圆盘脸,中等个头。

  昨天,远远看到记者到来,他热情地上前招呼,“一路辛苦了啊,快里边坐。”

  梁庆梅生在农村,是一个朴实的汉子,真诚、热络,总给人一种“自家人”的感觉。

  他说,自己祖辈都是种地的,初中毕业的都没有。

  “我也是上完高二就辍学了,到承德当兵去了。

  复员回家,他开始从商,“开始做过山羊毛加工,1990年到1997年做出口花生的生意”。

  梁庆梅做生意风生水起,做啥啥赚,到了1997年的时候,已赚了两百多万。

  用他的话说,“自己脑子好使,再加上一点运气”。

  就这样,他成了全村第一个买上彩电的人,第一个买上摩托车的人。

  1998年儿子的遗憾让他决心办所村校

  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点,梁庆梅辗转无眠。

  生意做得这么好,是什么让他睡不着?

  原来,梁庆梅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梁青丽,二女儿梁俊丽,三儿子梁栗业。“老大脑子特别好使,当时在上初中,我一直寄予厚望,但那段时间,他迷上了录像厅,成绩一落千丈。”

  最终,老大没能考上大学。虽然第二年复读考上了一所省里的大学,但远不是梁庆梅所期望的。“他应该能上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学校,我光顾着生意,疏忽了他。”说到此处,梁庆梅仍有些悔恨。“钱赚再多,也弥补不了这个遗憾,不能再让更多的孩子耽误了。”经过一夜的思索,梁庆梅下了一个决心。

  他决定在村里办小学,不为赚钱,就专为家长在外地打工、做生意的孩子办,还要减免贫困家庭孩子的学费。

  1999年投上了家当又举债一百多万

  “啥?生意不做了,去办学校。”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最初,妻子很不理解,也明确反对。

  但下定了决心的梁庆梅,坚持着,耐心说服了妻子。

  1998年,他拿出一半的家产,在自家的花生加工厂厂地上盖起了学校,取名南壕村凯星学校。“资金有限,最初,只建了一排小平房和几间宿舍,也只招了150多个学生。”梁庆梅指着学校教室说。

  第二年,他又投资了100多万元,并贷款100多万,又盖起了一层,并增加了几间校舍和食堂。“留守的孩子在学校得有地方住,有地方吃饭啊,借钱也得把这儿建好了。”

  学校建好了,可学生从哪来,重点收哪些学生?

  这些,梁庆梅心里早就有底。“重点找那些留守孩子、家里贫困的孩子。”

  为此,他制了招生简章,在元氏、赞皇、高邑的村里散发。很快,近百个村的孩子找上了门。

  此外,他还为生活贫困的儿童减免学费,16年间,为61名贫困学生全免学费,为480名孩子减了学费。

  2014年学生收了三百多近一半是留守孩子

  梁庆梅说,现在全校300多个学生几乎全住校。这里面,有130多个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在学校,我就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们吃喝拉撒睡,我全得管。”说到这,梁庆梅满脸严肃。

  同时,他还每天接送不住校的孩子。

  冬天,凌晨5点他就得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教室的空调。“天冷,不能让孩子冻着,得先预热。”

  之后,他就开着车去接走读的孩子来上学。

  7点半,接完了孩子,他还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他还特别留心孩子心理上的波动。

  一次,一个平时活泼乱蹦的孩子小良(化名),突然“抑郁”了,下课也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玩了。“我感觉不太对劲,打听半天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疯妈生活,可能是心理上受影响了。”

  马上,他找来心理老师,为小良做心理疏导,慢慢地,孩子和从前一样,爱说爱笑了。

  家长心里话听到校长电话心里就热乎乎的

  “平时在工地上,一接到梁校长电话,心里总是热乎乎的。”昨日,南壕村村民梁浴冬眼圈始终泛着红。

  梁浴冬和妻子在石家庄工地打工,小儿子刚11岁,留给家中84岁的老母照顾。“母亲岁数大了,她都需要照顾,很担心孩子出问题。”

  现在,孩子放到梁庆梅的学校,吃住学,都有了照顾,梁浴冬如释重负。“我在工地搬砖,他妈妈和泥,一年只十几天在家,把孩子放这儿,我是真放心。”说到此处,梁浴冬有些哽咽。

  6岁的崔英(化名)和7岁的崔贤(化名)是姐妹俩,父亲出车祸,瘫痪在床,母亲也弃她们而去。照顾她俩的责任落在了年近八旬的奶奶孙文子身上。“老伴走了,俩孩子,我一个人也有些支持不住,去年把孩子送到这儿,校长给我们免了所有费用,还管吃管住,真是帮了大忙。”孙文子哽咽着说。

  人物特写

  “我干不动了,让儿女接班”

  最近,媒体报道了梁庆梅的事迹,梁庆梅和他的学校火了。“以前挣钱的时候,不愁吃不愁穿,但并不感觉多快乐,但现在,自己做的事得到这么多人认可,我感觉很幸福。”梁庆梅自豪地对记者说。

  没上过大学,却当上了一个学校的校长,梁庆梅内心有很强烈的成就感。

  现在,他妻子在学校看门,打扫卫生,他的大儿媳妇也在学校任教,三个儿女也都在外边的学校当了老师。照顾留守孩子,从他一个人的事,变成全家人的事。

  但他告诉记者,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孩子们还没个操场,我正打算筹点钱,建个操场,再添点体育设施。”

  说到学校的未来,他说,让自己的孩子当老师,就是为将来接自己的班。“等我干不动了,让儿女们接我的班。”

关键词:梁庆梅,编外家长,留守儿童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晓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