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共振”带来共赢
3月22日,北汽黄骅基地偌大的总装车间内,一辆辆崭新的轻客正在工人的组装下完成“诞生”过程。 “这些轻客将出口到南非、伊朗等地。”北汽制造黄骅项目管理室主任菅侠说,实现年产40万辆整车,意味着每天有1000多辆整车从北汽黄骅汽车产业园中驶出。 曾经的盐碱地,如今的汽车城。 在黄骅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双方正努力向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靠近。“最优”意味着共赢,是区域合作最理想的状态。 寻找需求“共振”—— 一辆汽车出口,在黄骅生产比在北京能节省600多元 “依托黄骅港,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出口。一辆汽车出口,在黄骅比在北京能节省600多块钱。”看着正在下线即将出口的汽车,北汽(黄骅)副总经理陶德权对当初搬迁的抉择越来越感觉到英明。 北汽集团是我国五大汽车集团之一,旗下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中国民族汽车产业的骄傲。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北汽制造需要上马一个年生产能力40万辆的生产基地。但是,北汽制造受土地、资源限制,位于北京的厂区年产能不足10万辆,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规划。 陶德权坦言,北汽集团原准备在北京郊县发展,但最终因没有土地指标而放弃。况且,寸土寸金的北京也不适合再发展制造业,制造业溢出效应非常明显。因此,3年前北汽制造决定外迁。 当黄骅市得知这个信息,组织发改、商务等部门详细了解北汽对外扩张进展情况时,却听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北汽已在其他城市选择了4个地址比选,并已初步有了心仪的选址。在许多人看来,引北汽集团到黄骅落户已是不可能的事。 时任黄骅发改局局长、现任黄骅常务副市长的贾兆德不服气。他告诉记者:“汽车制造企业对外扩张、搬迁,土地资源丰富、沿海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劳动力和运输成本低的地区,应该是首选,这符合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据此,黄骅与北汽完全可以达成‘共振’。” 贾兆德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近年来黄骅港的吞吐量连续超亿吨,沿海临港有200多万亩未利用的盐碱地,特别适合发展工业产业。京沪高铁运营后,50分钟成为北京沧州两市的时空距离。另外,黄骅还具有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完全可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此外,黄骅市有一定汽车产业基础,专用汽车制造业年产能力可达到5万辆,在全省专用汽车业中占据半壁江山。 而当时的黄骅,正需要一系列大项目、好项目来增强发展的后劲。 在贾兆德看来,“黄骅最适合北汽,北汽也最适合黄骅”。 在深入研究了北汽集团整体情况后,渤海新区和黄骅市领导多次赴北京,与北汽集团会面沟通,推介其优势所在。精诚所至,北汽领导层终于被黄骅的优势和热情所打动,决定投资黄骅。 “只有摸准对方的需求,找准自己的优势,寻到两地产业脉动和同频共振点,充分利用京津的溢出效应,方能承接到京津大的产业转移项目。”贾兆德认为。 |
关键词:黄骅,京津冀,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