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打造交通一体化体系
减少机动车排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优化车辆结构,这些都是改善大气的重要方面。为推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北京市到2020年规划建设京津冀“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交通一体化体系。北京市交通委规划设计处副处长安志强表示,北京市交通部门和河北省交通厅以及河北省发改委,还有天津市路政、运输等部门,从项目具体规划的衔接到整体的顶层设计,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商讨。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结合三省市的要求编制规划。“大的计划还将结合京津冀三地产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进行相关调整和完善。” 京津冀路网监测未来将常态化 “地面公交1415.99万人次,轨道交通1008.40万人次,公共自行车37750次”,4月1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看到了3月31日全天公共交通运行的情况。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副主任陈智宏表示,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运用了TOCC系统,主要是将交通各个领域的相关情况集合在一起进行动态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实现预警,在重要节假日和应急情况时为业务处室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目前TOCC主要是显示北京市的高速路网情况,只是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看到京津冀相邻路段的情况。未来在TOCC的大屏幕上将有可能看到北京、河北、天津三地的高速路网情况。随着京津冀的路网联系越来越密切,北京正在和河北、天津的交通部门进行协商,希望能够实现路网监测的常态化,互通有无,扩展到整个路网,扩展到常态化三地路网监测,尤其是雾霾天气时对路网的监测。一旦三地监测信息共享实现,也会对外发布这些信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指导。 北京公交出行比例明年力争达到五成 在三地联动之外,北京为改善大气环境已经在交通方面实施了多项举措。“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比稳步上升,2014年目标是48%,2015年希望达到50%。”陈智宏说,目前北京市轨道乘客出行分担率在不断提高,地面公交基本持平,小汽车每周限行一天,处于缓慢分担率增长阶段,步行和自行车呈降低状态。 “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65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初步形成。”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方平介绍,北京市轨道日均客运能力达到846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0.5%。“轨道交通占整个公共交通客运比重达到40%。” 2014年,确保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金台路—善各庄)、15号线一期西段(清华东路—望京西)等新线按时开通运营,形成52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日均客运量达到1000万人次。实施1号线、5号线、10号线等骨干线路运力提升改造,推进宣武门站、国贸站等增建换乘通道工程。“届时,北京市轨道网运营里程将达到527公里,日均客运能力将达到1000万人次。”方平说。 地面公交多样化服务提升公交出行比例 “2013年,继续优化公交线网,共优化调整线路99条,方便了190个小区居民的出行,解决了81公里有路无车问题。”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方平说,2013年,北京市探索定制公交个性化服务,开通92条定制公交商务班车和微循环公交线路,按需而设、量体裁衣,运送8万人次,乘客中有近6成是自驾车主,有效减少了进城小客车数量。微循环公交线路首次使用8米长公交车投入运营,便于在老旧小区、狭窄路段通行,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实现了78条公交线路到站距离、到站时间、公交换乘、公交提示查询等服务,更新老旧公交车3000辆。“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44%增至46%,北京步入公共交通主导城市交通的时代。” 据方平介绍,2014年将完善安立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京开高速和西南三环快速通勤走廊,推进京藏高速、四环路施划公交专用道工作。继续实施线网优化,明确区分公交快线、市区普线、微循环线、市郊连接线、郊区线、定制公交线等六大类地面公交线路,逐步实施线网调整,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优化调整普通公交线路,重点发展微循环公交线路,大幅新开定制公交线路,进一步延伸和联网公交专用道,提高便捷性和通达性以增强吸引力。 此外,还将继续加强公租自行车的建设,方便市民骑行,2014年将投入1.5万辆公租自行车,全市总规模将达到4万辆。 |
关键词:交通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