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份子” 你的味道我越来越不懂
“随份子”,你的味道我越来越不懂 5月28日,武汉的蔡小姐接到电话,自己的一位大学校友6月1日将在襄阳结婚,邀请她参加。考虑到来回路费,加上自己早有其他安排,于是她发短信向校友道歉,没想到校友直接让蔡小姐把钱打到他发过来的账号上。(据5月30日《长江日报》) 蔡小姐这样的遭遇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也让人对时下盛行的“随份子”有了更多的了解。“随份子”颇具中国特色,甚至已经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很多人都有切身体验。社会学者表示,随份子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的时候,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通过凑份子,就可以帮助这家人渡过“难关”。 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随份子”这种互济互助形式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了。但从实际来看,“份子”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屡屡遭人诟病却“风光”不减。其背后,无疑既有“爱面子”思想在作怪,也有“人情消费”的惯性在推动。 本来,适当的“随份子”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挚爱亲朋,随上一份礼物、礼金,既表达心意,又有助于延续友谊、增进感情。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更加亲密、融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但时下“人情风”越刮越烈,“份子”越随越多,不但早已失去了其沟通情感的本来意义,甚至造成了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更令人担忧的是,“随份子”在一些地方还演变为变相的“行贿索贿”,成为部分人敛财、聚财的一种手段,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随份子”之风长盛不衰,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也越发明显。对此,很多人颇有怨言,都希望遏制“人情消费”泛滥,消除“面子”心态,使人情交往回到正常、和谐的轨道上来。当然,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随份子”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形式和安排,其变迁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很复杂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所作为,任由这样的风气长期存在。 移风易俗,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多加引导,在全社会提倡文明、简朴的社会风气,杜绝攀比、拒绝浪费。比如,可以大力推广公益婚礼、集体婚礼等形式,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把反对大操大办纳入到有关制度规定中加以管理,等等。同时,对领导干部要加强管理,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如禁止借婚丧嫁娶大摆宴席,更不允许借机敛财,并严格监督,强化问责。笔者相信,有了这样的提倡、规范和引导,我们就一定能逐步改变崇尚各种“人情消费”的风俗和习惯,并消除其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和不良影响。(王传言) |
关键词:随份子,人情消费,爱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