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县城里崛起世界光伏巨头[组图]
“化蛹成蝶”做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光伏巨舰 “化蛹成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着欣喜也有着磨难,需要捕捉稍纵即逝的机遇,需要迎势而上,正所谓“天下之事,待机而动,伺时而发,万事而无不成”。 把握大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使晶龙一次次抢抓机遇,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凭借高层领导的市场敏感性,晶龙总能领先市场一步,逢山早开路,遇河先架桥。跨越发展———成就规模优势巨擘。“没有产业规模,一切都将无从谈起。”靳保芳认为,要想掌握市场话语权,就必须有规模优势。晶龙规模优势的形成,离不开两次大规模扩张———“两次提前3个月”。当别人还在观察、思考的时候,晶龙却提前3个月迅速行动,快速抢占先机,掀起扩张风暴。 2009年,第一次“提前3个月”———科学研判,提前布局,销售收入再次破百亿。 挺过“寒冬”的强者,对机遇的渴望尤为迫切。2009年四五月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光伏市场稍稍好转,当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还未从危机中走出来时,晶龙就果断预测下半年市场将回暖,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一切准备。 没有先人一步的思考,就不可能掌握市场先机。 事实正如预料,当年下半年市场开始回暖。国内光伏企业欢欣鼓舞,开足马力展开了一场追回损失、再创佳绩的大会战。但是,在此前3个月,晶龙早已提前启动。生产销售等工作比同行整整提前3个月。当别人观望等待时,晶龙已手握订单并生产了3个月。2009年第四季度,晶龙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270多兆瓦,一举超过2008年全年总量。当年,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再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利税9.88亿元,为快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迅速复苏和新扩张奠定基础。 2010年,第二次“提前3个月”———谋篇布局,捷足先登,跃升为世界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 2010年新年伊始,世界光伏行业重新沐浴在市场的春天里。靳保芳迅速对企业项目建设,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员令:抢抓机遇,开足马力,搞好生产,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仅在宁晋,就一次性投资12亿元,建设20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 大规模扩张后,喜人的成绩纷至沓来。当年第二季度,晶澳单季出货量高达311兆瓦,取代德国太阳能行业龙头Q-Cells,坐上全球晶体硅电池片供应商的头把交椅;单晶硅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吨,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2吉瓦,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当年晶龙集团销售收入比2009年陡增160亿元,达到267亿元,利税41.7亿元,使其世界光伏规模第一的地位更稳固。 走好一步棋容易,而下好一盘棋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凭借市场敏感性、时时领先一步的跨越发展,成就了晶龙规模优势的巨擘。 晶龙以生产太阳能单晶硅片为主,规模做到了世界最大。但这样的产品结构,只能处于整个光伏产业的最底端,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在市场剧烈震荡的时期。“规模做大了是基础,但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航母。”在靳保芳看来,新兴产业在初期只有迅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相互联动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才能克服市场瓶颈。 纵横拓展———构建产业集群的巨舰。 横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建立相关的配套服务企业群。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生产,晶龙开始横向扩展产业链,建立单晶炉制造厂、高纯石英坩埚制造厂、高纯石墨加工厂等服务群体,催生出与主业相关的一批横向延伸企业。“这样做使某些产品由国外进口转变成自主生产,大大增强了市场适应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贾二英说。 纵向延伸,使产品从半导体材料向成品件延伸,从一般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延伸,从初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延伸。“晶龙从一般的半导体材料向高精尖的器件级、电路级产品延伸,从初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迈进,形成以太阳能单晶硅为主导产品的生产系列,具备科研、生产、维修、贸易、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了集团内部相互联动、互相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了高科技企业群。”贾二英说。 产业链条的延伸还不止于此。2010年,晶龙紧跟市场前沿,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进一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条。单一依靠生产单晶硅片为主的格局得以改变,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销售收入占集团销售收入的70%以上,一举跃升至光伏产业的最前端。 产业链上纵横拓展,打造出一个产业集群巨舰,迈向产业高端新征程。纵向延伸,产品向高精端及下游延伸,晶体生长(多晶硅铸锭)—切方—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系统工程安装,建立起一条世界光伏产业界独具优势的产业链;横向延伸,从光伏耗材入手,建立了半导体设备公司(生产单晶炉)、高纯石墨加工厂、高纯石英坩埚厂、切削液厂等服务群体。 |
关键词:光伏巨头,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