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假新闻”舆论为啥恨不起来?
近日,有媒体刊发消息称,马年春晚导演组召开语言类节目碰头会时,冯小刚表示唱赞歌的语言类作品一律不要,他最喜欢有尖有刺的东西。对此,央视春晚宣传组负责人致电记者称,媒体所报内容系假新闻。央视春晚也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语言节目创作的四字方针:真、亲、小、乐。(8月23日《京华时报》) 又是假新闻!央视春晚团队的此番“及时辟谣”,虽说澄清了相关事实真相,却也令前一天还在为此撰文叫好的许多人尴尬不已,有种被人“扇耳光”的感觉。对此,作为旁观者,我们除了感叹如今媒体的浮躁,随意捕风捉影、大肆评头论足之风盛行,更多的是一种遗憾:挺好的一件事,居然是假的,可惜了! 不可否认,作为新闻界“四大公害”之一,虚假新闻、不实报道的泛滥暴露出当前新闻行业存在的管理疏漏、无序竞争、个别从业人员道德滑坡等问题,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也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理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问题是,从结果看,并非每条假新闻都像秦火火们刻意编造的那些谣言一样令人生厌,其中有些甚至读者“明知是假还宁信其真”。 盘点这些年我们相信过的“假新闻”,类似情况还真不少:2009年,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统一立法,并计划将同工同酬写入法规。可随后便遭辟谣称,并无组织专家做“同工同酬”的相关调研,“正在制定”、“写入法规”之说纯属子虚乌有;2012年,又有媒体报道,北京朝阳法院判决河南长葛10名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成立,10名截访人员以非法拘禁罪被判刑,对此,朝阳法院澄清称,相关报道不准确,案件尚未宣判,将追究有关媒体责任…… 诚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这些“假新闻”之所以能令如此多公众信以为真,其背后是民意对于实现“同工同酬”、惩治非法截访等“社会矛盾焦点”无法消弭的焦虑与不满。就拿春晚“唱赞歌的作品一律不要”来说,它直接反映出观众对于这些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不满。相比《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等被人一再传颂的经典作品,如今春晚的语言类作品针砭时弊的少了、“唱赞歌”的多了,贴近生活的少了,滥情矫作的多了。难怪就连央视自己人都不得不调侃,“春,不是这样叫出来的。” 因此,如果非要说有谁该对此次春晚“假新闻事件”进行反思的话,我想除了相关媒体记者应该检讨自身新闻操作的规范及职业素养与操守外,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央视春晚团队自己。须知,所谓“唱赞歌的语言类作品一律不要”不仅是公众的一种希望,也是语言类节目得以生存、发展、繁荣的关键所在。否则,一个谣言撇清了,保不准哪天又有类似“真”民意借着其他的“假”面貌出现。 |
关键词:假新闻,冯小刚,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