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车间双赢之路—葡萄酒产业发展蹲点调研
“第一生产车间”的双赢之路 ———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发展蹲点调研(上) 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诞生地、中国酿酒葡萄种植第一大县、“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昌黎葡萄酒”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标准……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昌黎,在国内葡萄酒行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 30年艰苦摸索,昌黎人把葡萄酿制成芬芳的葡萄酒,耕耘着甜蜜也收获着甜蜜。如今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立县产业、富民产业。然而,正如很多产业的发展历程一样,昌黎葡萄酒产业在享有辉煌的同时,也经历过市场风雨的考验甚至脱胎换骨的阵痛。 这样一个拥有“东方波尔多”美誉的地方,广大酿酒葡萄种植户在这个产业链条上获益几何?对未来有什么期盼?葡萄酒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何在?日前,记者走进昌黎,实地采访调研,一探究竟。 金秋九月,昌黎的葡萄熟了。碣石山下、凤凰山前、葡萄沟畔,葡萄架成排连片,随地势起伏,绵绵延延,望不到边际。 提起昌黎,中国乃至世界葡萄酒界都知道,这是一个洋溢着浓烈芳香的地方。业内专家公认,无论是纬度、气候,还是土壤、昼夜温差等各方面的自然环境与条件,昌黎都极为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是中国酿制干型葡萄酒的最佳地域选择之一。早在1984年秋天,时任国际葡萄酒协会主席的布巴斯教授实地考察后感慨地说:“从此以后,法国人应该而且必须知道,中国也有个波尔多,它就是燕山脚下的昌黎。”于是,“东方波尔多”的美誉不胫而走。 曾几何时,随着“干红热”潮涌大江南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昌黎人敢为人先,大规模引进种植酿酒葡萄,农民眼瞅着一颗颗紫莹莹的“赤霞珠”变成了“金豆豆”,乐得脸上开了花;同时,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加工企业也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对未来信心满满的企业主们踌躇满志,捋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昌黎在业内声名鹊起。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葡萄酒产业潮起潮落,头顶“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等多项桂冠的昌黎经受了令人心悸的洗涤与磨砺。“这葡萄的价格咋就像坐上了过山车?”种植酿酒葡萄的农民迷惑不已。 “种植户认为‘有女不愁嫁’,盲目追求产量,肥大水勤,酿酒葡萄品质下降;新上加工企业缺乏质量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竞相压低收购价格。加上近年来国外廉价葡萄酒汁的冲击和鲜食葡萄价格上涨,尤其是2010年年底个别加工企业制假售假被曝光给整个产业带来的影响,目前昌黎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仅有5万多亩,不及鼎盛时期的一半。”9月2日下午,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聚集区管委会主任陈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十分感慨。“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通晓葡萄酒酿造奥秘的业内人士都清楚,葡萄酒产业讲究“七分种植、三分酿造”,酿酒葡萄种植被称为“第一生产车间”。“谁拥有了酿酒葡萄基地,谁就掌握了干红葡萄酒市场的命脉。破解当前困局之道就是通过利益导向,在农民和企业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享机制,实现双赢。”昌黎县葡萄酒业管理局局长邵黎明说。 由奥地利企业家施华洛奇投资2970万美元兴建的朗格斯酒庄是欧洲酒庄模式的代表,自产、自酿、自销高端酒庄酒。酒庄副总经理、首席酿酒师崔彦志介绍,酒庄租赁了附近两个村的2800亩土地,聘用500名工人严格按照技术方案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亩产控制在500公斤以下。“企业自建基地,可以有效掌控种植的全过程,从而确保原料的各项指标达到最优。”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在酒庄工作的段家店村村民曹立君。她家的5亩耕地全部租给了朗格斯,租金按当年玉米平均产量和市场价格一年一结算。“每年能收租金6000元左右,旱涝保收。我现在在酒庄打工,一年还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是昌黎葡萄酒产区最大的生产商,除自建1000多亩基地外,主要采用订单模式发展种植基地1.2万亩。公司副总经理杨雪峰说,在以订单模式发展的基地,公司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植保、统一收购。技术人员全程辅导农户按要求剪枝、施肥、防治病虫害,在确保葡萄品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最怕收购价忽高忽低、不稳定。与华夏长城公司签了订单,咱心里就踏实多了。”十里铺乡马庄村王来兴说,“公司免费提供农药、肥料,每亩至少补贴500元,葡萄成熟了按照保护价收购。我家种了8亩酿酒葡萄,一年收入4万多元。”说话间,他掏出一份与华夏长城公司签订的《食品安全及每亩交售优质葡萄数量保证书》,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有了这个,还担心个啥?” 眼看着酿酒葡萄成熟在即,昌黎县还有一些种植户既没有纳入企业自建的基地,也没有跟企业签订订单,今年的酿酒葡萄卖给谁?什么价?收成到底会咋样?心里边就不像曹立君和王来兴那样“有底儿”。“那些高端酒庄和大企业不收我们这些散户的葡萄,指望外地酒厂收购,哪有个准啊?”采访中记者听到很多这样的忧虑。有的种植户甚至想砍掉种了十几年的酿酒葡萄,改种近两年走俏的鲜食葡萄。 “1983年,昌黎研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作为民族红酒的摇篮,昌黎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引领红酒产业发展的潮流。”昌黎县委书记李国勇说,“今后,我们将按照产业高端化、精品化、庄园化的思路,实施全产业链、全方位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昌黎产区品牌价值。特别是要以碣阳酒乡和凤凰酒谷为核心,建设30个高档精品酒庄,以酒庄带动基地发展,以基地保证红酒品质,着力打造国际著名的海岸葡萄酒基地。” 日前,昌黎制定出台了《关于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奖励补贴办法》,对酿酒葡萄基地建设按照标准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鼓励基地与企业“捆绑”发展,组织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同时,建立企业与基地信息档案,要求企业自有基地或合同基地面积不少于500亩,形成完善、健全的基地、企业产业链条,激发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昌黎葡萄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产量达1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记者董广顺 吴永哲 郭猛) |
关键词:葡萄酒产业,昌黎,蹲点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