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承德>>承德

承德一中校长听课手记:教育该停下来等一等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3 10:0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引 子 让课堂灵动起来、高效起来,成了如今教育界必须面对的一个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各地掀起了课堂改革的风暴,也产生了一些堪称模式的课堂改革,于是去外地学习取经成了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路径,但好的东西也有个因地制宜的问题,不然就会出现“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事儿。千人一面要不得。同样,千课一面,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那么,高效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河北省承德一中校长韩景瑞提出了他的见解——
    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

  到杜郎口听课,老师们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我觉得只这一声感慨就够了,就不虚此行。

  不要指望一次外出学习,就什么问题都解决。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扬弃的过程。

  听别人介绍,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围围坐,教室的三面墙都是黑板。但还是要亲眼看一看,实地考察一番,这是不一样的。听别人说跟自己亲眼所见是不一样的。

  毕竟杜郎口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是颠覆性的。它颠覆了工业革命以来百年不变的班级授课制,它颠覆了四五十人一个班,学生插稻秧式排座位,学生面向前方面向黑板面向老师的课堂组织形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直都没有停过,但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生态包括桌椅的摆放黑板的设置从来都没有变过。没想到“杜郎口的课堂是这样的”?老师们大开眼界,深受触动。

  看到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决心一试。可回到学校,却慢慢凉了。不要抱怨老师们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太慢,老师们的课堂状态,几乎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命状态,天天在上课,一上就是几十年,怎么上课,已经形成了“套路”,突然让他们“推倒重来”,他们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甚至干脆就不会上课了。

  虽然他们没有实行“杜郎口教学模式”,但他们脑子里却留下了杜郎口的“课堂影像”,他们的潜意识里多了一种教学式样。我觉得这就够了。

    学生歪着脖子听课

  有人说,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颠覆性的,是原创性的,是土生土长的,是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这些说法让我们振奋,让我们自豪,让我们扬眉吐气!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值得骄傲的东西太少了,被人诟病的东西太多了!

  学习杜郎口,改造我们的课堂。学生围围坐,教室里三面安装黑板,除了窗户的一面。以为这样课堂教学改革就算搞起来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学生围围坐,只是一个形式。

  请问,学生围围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围围坐”而“围围坐”,别的什么都不改,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听课需要歪着脖子听,需要扭过头来听。老师在前面讲,讲的时间还很长,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40分钟,还不断写板书,学生40分钟都歪着脖子听课,还要记笔记,非常不舒服,久而久之,会得颈椎病的。

  既然老师还是以讲授为主,还是站在前面黑板处讲,为什么不让学生面向前面坐。并没有人规定学生必须围围坐。既然如此,又何必非得做样子呢?似乎不搞学生“围围坐”,就是教法陈旧,就是思想僵化,就是应试教育。只有学生“围围坐”,才是新课改,才是高效课堂,才是素质教育。这是不对的。

  如果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解,就不要实行“围围坐”;如果一个班多数任课教师还用传统教法,就不要实行“围围坐”。不要搞形式上的“高效课堂”,不要搞“形似而神不似”的课堂改革。

  这样的问题有讨论价值吗

  有一堂化学复习课,复习氯气的性质。上课伊始,教者提出问题:氯气都有哪些化学性质?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后叫学生做答。一说分组讨论,同学们都非常兴奋,马上做热烈讨论状,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

  氯气都有哪些化学性质?这样的问题有讨论价值吗?“氯气的化学性质”是陈述性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上的小标题,明白无误的写在那里,即使新授课,也没有必要安排讨论,何况复习课。问题的创设没有思辨性,问题的答案没有争议性,就不要讨论。

  氯气都有哪些化学性质?在复习课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让学生复习知识,巩固知识。问题的答案是识记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价值的。如果非要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两人一组,互相提问,互相矫正,互相评价,共同提高。没有必要五六个人一组,大家乱哄哄呛呛一通。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非得五六个人一组,不一定非得围围坐,同桌的两个人组成一组,简便易行,互动高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

  要知道分组讨论,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甚至不是唯一的合作学习形式。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小组讨论?常常带有盲目性。例如,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要进行小结,也安排小组讨论。单元小结,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逻辑,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绘制出图表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没有必要安排小组讨论,没有必要让一个小组六位同学去绘制一模一样的知识结构图,这样不符合他们各自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这个环节安排学生讨论是不合适的。当然,可以安排小组交流而不是讨论,其目的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享展示,取长补短,让同学们丰富、完善,或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图表。

    将课堂教学置于真实中理解

  外出听课,往往效果不佳,有很多时候,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原因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老想学点绝招回来。结果是大失所望。这些年,我带老师外出听课,没少听老师们抱怨:这课有啥听头?老师们期望听到的课,是精彩的课,完美的课,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像大奖赛那样的课,经过一两个月的打磨,几十次的排练,拿出来表演的课,其实是不真实的课。我们去一所学校听课,是全面听课,全科听课,随机听课,我们跟人家说,赶上什么听什么,跟着课表走,不用刻意安排。这样听到的课才是真实的课。

  有一次全市大型公开课,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老师和校长都说“没听头”,“一堂课,只有学生自己读读书,交流交流,这种课有啥听头?太一般了”。听大家议论纷纷,做课的老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忍不住了,站出来说:“我们的课是上给学生听的,又不是上给你们听的,你们说没听头有啥关系?”这个校长很激动,说的话不太好听,但很有道理。我们上课的目标是学生,而不是听课的教师和校长,教者要把注意力放到学生身上,而不要放到听课的老师和校长身上。现在有很多公开课,都变味了,都异化了。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排练,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像是在表演,像是在给听课的老师和校长上的。

  曾记得听过一节课,是在大礼堂上的。上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在舞台上,舞台下坐着七八百人听课,有校长,有教师。上课的老师和学生都拿着话筒说话,要不然,台下的人根本听不见。台上相当于一个教室,有黑板,有桌椅,有教师,有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上课也是在演出。这种课是给学生上的,还是给听课的老师和校长上的?最起码不全是给学生上的。

  这些年,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流派,各种模式,异彩纷呈。但也要看到,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表演化肤浅化繁琐化作秀化的倾向,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举行的公开课,评优课、观摩课以及“同课异构”课。忘了我们上课的目的,上课的对象,上课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说,“教育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想一想,如果一个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人,他能不能传授知识?一个家长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他能不能辅导孩子?教育没有那么玄乎,没有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及,教育要回归朴素!

  今年的中秋晚会,没有那么多“包装”,没有那么多舞美灯光,服装道具,晚会大幅度瘦身,甚至烟花环节也被取消了,效果反倒极佳,传中华之情、聚四海之心,主题鲜明,艺术性很高。有一句印第安谚语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因为我们走得太快,而忘了最初确定的使命和方向,“脚步太快,会把灵魂丢了”。因此,我们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要停下来等一等。教育也该停下来等一等了,想一想,我们出发时的初衷吧。

    我们的教学增长点在哪里

  打通“任督”二脉。“任脉”就是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督脉”就是学生学习的逻辑结构,一般情况下,二者并没有打通。教师是按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进行备课讲课的,即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进行教学的,而学生是按着自己认知的逻辑结构进行学习的,按照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的,二者并不一定重合,如果重合了,学生就学会了,如果不重合,你怎么教,他也不会。常有教师说:“这些学生真笨,一模一样讲了三遍,他们还不懂。”不是学生笨,而是你讲的内容跟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没有打通,即没有打通“任督”二脉。

  我们应该向婴幼儿的妈妈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教孩子说话的。谁都知道,在婴幼儿早期语言发展中,妈妈并不是按照汉语言的知识体系来教孩子学语言的。她不教孩子语法,也不教孩子句子成分,她是遇到什么教什么,遇到哪句教哪句,她不管汉语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体系,她是按照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语境,孩子遇到的事物和问题,孩子已经会说的只言片语——咿咿呀呀的语言基础,教孩子说话的。没见过哪一个妈妈拿着《汉语》教科书教孩子说话,没见过哪一个妈妈在教孩子说话时预先备课的。虽然,婴幼儿妈妈的“教学”是零碎的,是非逻辑化的,但却是符合孩子语言发展实际的,因此效果非常好。

  “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有的家长热心于给孩子请家教,热心于参加社会上的“一对一”的教学辅导班,并愿意为此买单,尽管价格不菲。他们认为“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是最好的“教育服务”形式。

  “一对一”式,打通了教和学的“任督”二脉。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但问题是,这种形式成本太高。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短期内还无法实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问题,我们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社会办学机构的标语口号:“一对一式”、“个性化”;先“诊断考试”,然后“对症下药”;“量身打造”、“全科辅导”,具有强烈吸引力?即“一对一”式受欢迎受推崇让家长趋之若鹜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虽然做不到“一对一”式教学,但我们可以做到自习课个别辅导,我们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我们可以做到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式教学。但问题是,这些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

 

关键词:教育,课堂,改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和合承德网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