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农超对接”能否破解高菜价?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01 11: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山东菜农从寿光拉菜进京卖,一斤蔬菜从寿光到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平均费用约为0.5元,其中两级批发市场的收费被指“坐地收钱”。批发费用、运费、进场费、卸车费、包装费……蔬菜从寿光运抵北京每斤成本净长0.5元。(10月31日新华网)

  菜价贵的道理人人都懂,无非就是流通链条过长,中间环节层层加码,瓜果蔬菜毕竟不是黄金白银,市场终究不会为所有人的暴利埋单,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两头”受害:一是谷贱伤农,二是菜贵伤民。种菜的难以获得体面的报酬,买菜的更是天天为菜美价廉而纠结。民间对此有个形象的说法,叫“中间笑,两头叫”。

  2011年,舆论关注过大白菜的命运,电视媒体带公众见识了“一车大白菜的天价旅行”。今日山东寿光菜农的命运,与数年前几乎不差一丝一缕,也是在说着中间环节、同一个批发市场。譬如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北京新发地每天的蔬菜吞吐量是1.5万吨,按照这个量计算,仅仅蔬菜这一项新发地市场每天收取的费用大约为90万元,一年就是3亿多。诚然,有些数字触目惊心,但在成本与支出、历史与政策等坐标缺位的时候,这样的数字,除了能证明蔬菜流通负担之重,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

  学院派专家依然在谈“农超对接”,不少媒体也在继续给大家做“农超对接”的科普。理论上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田头地间直接到终端超市,省却繁文缛节、简化流通程序,自然皆大欢喜。2008年12月11日,商务部和农业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今年年中,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还表示,通过“农超对接”,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至20%,产品零售价格降低10%至20%。这些都是初衷可嘉的事实,但我们恰恰无法回答好以下两个被忽略的现实:一者,四五年过去了,看起来很美的“农超对接”究竟覆盖率是多少?为什么在重点农副产品大省,大量菜农仍在走着传统的“农批对接”之路?二者,对接之后,流通环节少了、菜价真的便宜了吗?菜农的收益真的跟着水涨船高了吗?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仅以今年为例:7月9日《农民日报》刊载题为“‘农超对接’缘何哈尔滨遇冷”的消息,直言“哈市开展‘农超对接’已有多年,然而近年来却遭到农民和超市的冷遇”;10月21日《宁夏日报》刊载题为“‘农超对接’何时跨过‘最后一公里’”的新闻,以银川为例,这个蔬菜输入型城市,其蔬菜供应量90%来源于北环批发市场,“大多数超市还是只实现了批超对接”……也许这些都是巧合的个案,但这些点多面广的个案交织在一起,还是值得反思的。“农超对接”的模式自然没有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确实也有很好的经验。但眼下来看,就事论事地谈对接,显然难以破得了高菜价之局。我们必须面对以下几个现实,每个要素都直接影响到“农超对接”的生死:一是超市的体量与规模。中国的菜市场,眼下未必全在规范的超市内,还有路边摊、还有次级市场等,指望超市解决所有市民的菜篮子问题,眼下来看还比较奢侈。二是超市经营的规范度与正义程序。你今天可以指责新发地,但超市明天可能是另一个更昂贵的“新发地”,店庆费、进店费等门槛,农民一样要面对。三是面对“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50%至70%”的现实,超市就算都是乖乖仔,也难以釜底抽薪地为高菜价破局。凡此种种,是“农超对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由此可见,“农超对接”解决不了上述问题,就无法破解高菜价,而农民的钱袋子也没办鼓起来。(邓海建)

关键词:农超对接,高菜价,破解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