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杂技节 从杂技节看节庆产业与城市发展
图1.女子蹬人流星 图2.杂技进工地 图3.杂技节上的观众 编者按 节庆与城市,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当人们谈起西班牙马德里时,瞬间便会想到斗牛节上勇敢的斗牛士;说起德国的慕尼黑,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慕尼黑啤酒节;而法国的巴黎,更是被世人赞誉为“节庆与艺术的天堂”,那里每年的节庆活动不胜枚举;春天,当人们看到漫天飞舞的纸鸢,很容易想起山东潍坊的风筝节;茶余饭后,只要人们谈起杂技,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吴桥杂技节。由此可见,节庆活动在当今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甚至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象征。 节庆对城市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到底能给当地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能否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声名远播?11月2日,在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期间举办的第8届国际马戏论坛,将以“节庆产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聚焦杂技节产业化发展,探讨节庆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 城市发展需要节庆活动 杂技和很多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最早起源于民间,流传于街头巷陌,田间地头,本与城市无关。后来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杂技节等诸多节庆活动才逐渐成为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国一些著名的节庆活动都始于20世纪80年代,比如1984年开始的潍坊风筝节,1985年举办的哈尔滨冰雪节。1987年创办的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何谓“城市”?有“城”无“市”,不能称之为城市。所谓“市”,最早便是人们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庆祝、娱乐和商品交易的场所。节庆活动与城市的最初形成和发展扩张关系密切,有人称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庙会文化或节庆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认为,节庆狂欢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他说,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人们称之为民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称为风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节庆狂欢活动,它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当代德国学者约瑟夫·皮珀说:“以有别于过日常生活的方式去和这个世界共同体验一种和谐,并浑然沉醉其中,可以说正是‘节日庆典’的意义。” 庙会作为最早期的节庆活动,是最主要的大众娱乐方式,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集文化、娱乐、商业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俄国学者巴赫金认为,“节庆活动(任何节庆活动)都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它不是人类生活的某种手段,而是和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和理想相联系,节庆狂欢文化的特点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叶朗认为,在狂欢节中,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生活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这是纯粹的审美体验,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 因此,当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我们对于节庆狂欢这样一种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当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文化产业,如何进入这种自古就有的节庆狂欢的生活形态,或者说,我们如何运用节庆狂欢这种自古就有的生活形态,来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以建构我们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节庆活动需要群众参与 据统计,2012年全国由县级以上政府创立和连续举办的节庆约为5700个。尽管我国节庆的数量不少,但是与西方国家那些历史久远的节庆活动相比,我国多数城市节庆活动较为“短命”,有些甚至昙花一现,刚刚举办了两三届便悄然销声匿迹了,能持续举办十年、二十年的节庆活动凤毛麟角。如今,吴桥杂技节已经走过了26年的路程,成为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杂技艺术盛会。 吴桥杂技节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杂技大赛场”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它始终把“杂技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作为办节的根本宗旨。“影响的面越大、人越多,说明节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越大。反之,没有行业人员的激情感染,只是少数人一厢情愿的人造节庆是没有根基的。”本届吴桥杂技节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周良田说,杂技节是中国的,是世界的,但归根到底是咱们老百姓的,我们不仅要把老百姓请进来,还要走到人民大众身边去,让河北艺术中心杂技场馆,让穿行在高楼大厦间的马戏大篷,让广场、社区、校园等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留下群众的欢声笑语。 众所周知,历史上最早的节庆活动,都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节日。柏拉图说:“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歌德在论述罗马狂欢节时说,狂欢节是人民给自己创造的节日。巴赫金认为,狂欢节具有全民的性质,没有空间的界限,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狂欢节作为平民的节日活动,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第二生活”,普通老百姓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超越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这就是一种回归,即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 杂技,这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民性”。26年来,吴桥杂技节所坚持的拉街行进表演、文化广场演出、杂技进社区学校福利院、公益专场、马戏大篷等活动,以公益性、群众性、互动性的联欢活动,把杂技节的欢乐带给了更多普通群众,实现杂技与大众亲密接触,演员与观众的亲密接触,让百姓享受杂技艺术的魅力,让大众成为节庆活动的主体。吴桥杂技节让杂技艺术返璞归真,接近百姓,贴近生活,杂技节真正成为了“人民大众的节日”。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吴桥杂技节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里,没有融入城市的血脉中,没有成为河北精神的象征。本届吴桥杂技节演出部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庞彦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民性的杂技基础还不牢靠,吸纳各类杂技艺术团体和杂技艺人演出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二是杂技艺术走向广场、街头、闹市、学校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杂技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把杂技跟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桥杂技节广泛的群众性前景依然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节庆活动的市场化之路 市场化是中国城市节庆的唯一出路。但如何实现市场化?什么程度的市场化才适合中国城市节庆的发展实际呢? 一个优秀的节庆往往活跃着一个城市,带动着一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过去,我们常常讲这样一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只是在“跑龙套”。实际上,文化不仅要搭台,还要自己唱戏,它应该成为节庆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节庆品牌,在保证完成其社会公益职能的同时,如何推动杂技节向文化产业品牌转化,以此带动自身产业链发展,并为相关产业搭建平台,一直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探索的核心问题。”周良田说,26年来,吴桥杂技节一直在努力提高办节的市场化水平,积极探索品牌文化活动引领产业发展的办节新路子,已经从“政府主办”转变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文化品牌向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跨越。 “政府死死抱着杂技节不放,只会越办越‘死’,要激活杂技节,只能走市场化之路。”本届吴桥杂技节执委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建华称,杂技节之外的市场很广阔,杂技节要想走得更远,必须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吴桥杂技节先后与河北天成企业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以及冀中能源集团、和创集团就广告赞助进行了成功合作。据统计,第12届吴桥杂技节的广告集资收入达400万元,门票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杂技节还组织部分获奖节目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巡演,可以说是杂技节开启产业品牌发展之路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文化节庆资源延伸和市场运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本届杂技节通过规范的招标程序,首次引入全程市场运营商机制,选定北京远见聚和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本届杂技节全程市场运营商,全面代理本届杂技节的广告招商、门票销售和衍生品开发等。全程运营商的介入,既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又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发挥了市场运营作用,激活了杂技节的市场潜力,促进了杂技节的产业化发展。 尽管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相对成熟的市场化道路,但是与眼下全国各地热衷举办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一样,“如何拉赞助”始终是困扰着杂技节组委会的一道难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节庆虽然引进了市场机制,但方法和模式单一,获得资金的途径十分有限,没有充分调动起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的积极性,导致市场化运作困难重重,节庆的功能也没得到很好的开发。以慕尼黑啤酒节为例,它可以在16天内汇聚600万人的狂欢,每届创造的经济收益高达9.5亿欧元;格莱美音乐节也是如此,全球175个国家、约200个城市电视转播,20亿观众收看,仅电视转播收入就达32亿美元。与这些节庆活动相比,吴桥杂技节尚需进一步探索、丰富办节模式,挖掘市场潜力,提高运作水平。 除吴桥杂技节外,最近几年我省一些县域节庆活动做得风生水起,比如蔚县剪纸艺术节、张北草原音乐节、曲阳石雕艺术节、崇礼滑雪节等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成为当地最为亮丽的文化名片,而且以节招商,以节促游,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旅游、观光、考察、投资,形成大规模的人群聚集效应,依托这些节庆活动,带动当地“吃、住、购、娱、游”的综合一体化发展,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节庆活动与城市建设 “城市营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的“国家营销”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城市亦然,而用节庆营销城市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此可见,节庆活动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甚至还有人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座著名城市,必有一个著名节庆;一个著名节庆,必然催生一座著名城市。” 1987年,首届吴桥杂技节在省会石家庄一举成名,在国际杂技界反响极大。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说:“此举充分显示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及河北文化界和全省人民的眼光、能力和胆略,为中国建设知名国际文化交流舞台,创建国际杂技艺术赛场开创了先河。”曾经担任过多届吴桥杂技节评委的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说,在国外,每当人们提起河北,石家庄,就会竖起大拇指说:“CHINA,吴桥。” 吴桥杂技节给石家庄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不仅是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巨大声誉,更带动了城市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分为:商贸城市(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商务城市(信息革命)、文化城市(创意革命),尽管石家庄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层级丰富、横向连接广泛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是它已经具备了文化城市的基本职能,即依靠鲜明的文化识别特征,形成广泛的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有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中心和文化市场。 任何一个节庆品牌的支撑因素都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做好这个节庆必须有其相关的附属内容来支撑,而这些相关的附属内容必须具备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内在条件才使节庆更有吸引力、更有凝聚力、更有生命力。作为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吴桥杂技节组委会在办好世界杂技尖端赛事的前提下,同时办好国际马戏论坛和国际杂技商演洽谈会,使杂技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厚重,将杂技节办成世界东方的赛事交流中心,理论研讨中心和商演洽谈中心。这“三大中心”的定位也是当前吴桥杂技节国际地位的体现,为石家庄、为中国争得了在国际杂坛的话语权。 两年一届的吴桥杂技节,会期9天,因时间太短,对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挥杂技节产业引领作用,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杂技节”。 多年来,吴桥依托杂技节,建立了“吴桥杂技产业基地”、“吴桥杂技博览园”,对节庆产业如何向纵深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3年,“吴桥杂技大世界”正式建成开业,第一次大胆尝试冀港合资,以股份制模式发展杂技文化旅游产业。2009年,吴桥杂技博览园盛装亮相,中旅集团投资5亿元联手吴桥发展杂技产业。今年,吴桥又与中广媒(北京)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将携手打造“吴桥杂技文化产业园”。 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花建认为,未来的石家庄应该打造一个产城融合的吴桥杂技文化产业综合体,像美国百老汇演艺产业集聚区那样,形成一个以杂技为中心的演艺产业集群,打造以演艺服务为主的文化装备产业,开发以吴桥为品牌的旅游经济圈,实现以文化新城镇为代表的综合开发,同时以孵化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杂技文化产业园区,以多元包容为指导思想,吸引多样化的文化主体,打造杂技文化创新的基地。 “吴桥杂技节要着力打造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商贸平台、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基地和一个依托杂技节的商业巡演。”边发吉说,第12届吴桥杂技节结束之后,杂技节组委会推出了全国巡演活动,历时1个月,足迹遍及沈阳、哈尔滨、长春、杭州等15个城市。第13届吴桥杂技节组委会组织优秀杂技节目到唐山和北京巡演,受众人数达10万人次。只有推动杂技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吴桥杂技节才能越办越好。 本届杂技节执委会主任、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说,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支持石家庄市以吴桥杂技节为品牌依托,建设杂技主题乐园和杂技产业园区,促进我省杂技艺术的整体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并通过与旅游、商务等的结合,促进杂技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打造我省新的旅游目的地,并以文化品牌助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杂技节”。(记者崔立秋 记者赵永辉摄)
|
关键词:杂技节,节庆产业,城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