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封存易 “疫苗犹豫”化解难
湖南两名婴儿在接种深圳康泰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后死亡,引起各方关注。食药监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同批号产品销往地的湖南、广东、贵州三省暂停使用。广东购进的相关批次疫苗,被使用的190支未接到不良反应报告,剩余库存均已被封存。(15日《南方都市报》) 某些批次的疫苗涉嫌不良反应事件,停用、封存并展开调查显然十分必要,涉事企业也还算坦诚,一方面等待专家组作出调查结论,一方面自身也进行了更多项的安全性试验,希望尽快查明原因。但在我们目前处置“问题疫苗”的习惯性语境中,包括企业和疾控部门在内的一种论调却值得商榷:其他批次产品仍在正常使用,希望市民放心;不能因极少疫苗反应而“因噎废食”。 人们总希望疫苗是“完美”的——既能保护所有接种者,又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预防接种不良事件进行总结时写道:“现实总非完美”。正因此,世界各国在疫苗接种上都努力向公众传递正确的声音,以防“疫苗犹豫”发展成“疫苗抵制”,而英国今年暴发的麻疹疫情,就可以追溯至十年前的“疫苗抵制”。 但是,在发生“现实总非完美”的事件后,国外一般会审慎有余,而不是强调不能“因噎废食”。还拿英国举例,2009年出现首例注射宫颈癌疫苗死亡案例,在不能确定死因与疫苗注射有关的阶段,英国卫生部门暂停了这项国民接种计划。这种暂停是整体暂停,而非暂停某个批次疫苗的使用。事实上,暂停是为了打消民众的“疫苗犹豫”,等待调查结果重建疫苗信心。以此来看,身处漩涡之中仅凭一句“希望市民放心”的表态,恐怕很难化解市民揪心的“疫苗犹豫”,有关部门和涉事企业不妨做得再彻底一些。 延伸一步看,很多国家对疫苗生产、存储、运输、监测和使用的监管,要比药品严格得多。譬如,在英国,只有7家生产商获得卫生部门的疫苗生产资质,政府部门直接负责疫苗的安全性;在德国,运输疫苗要动用类似于运输“生化武器”的装备——“疫苗冷链”;在加拿大,一旦疫苗出现质量问题,则可通过医疗数据库准确、迅速地召回。 相较之下,我们在疫苗安全链的监管上,还存在不少漏洞。在体制的源头上,市场放得太开,监管力量又跟不上,让纯市场主体去承担公共安全责任,民众对疫苗就难免不放心。所以,化解民间的“疫苗犹豫”,除了严谨调查与处置个案之外,还需要在疫苗安全链上有所调整。 -燕农 |
关键词:疫苗,封存,问题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