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频道>>渤海潮评

“点名”就应该成为“批评”的标配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19 16: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央纪委日前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发出通报,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比中央纪委之前三次通报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12月18日河北青年报02版)

  在现实中,名义上曰通报批评,但通告中只见数字不见人,只见职务不见名的现象,着实不少。如此淹没在数字中的批评,形成了另一种行政雾霾,不但让人有雾里看花之感,也让批评的严肃性和效力大打折扣。

  长久以来,点名也成了一种讲究策略和艺术的事情。比如,只点小级别官员,不点高级别的,只能由上级点名批评下级,哪些场合该点名,哪些场合不该点名都有着潜在的考量,要被精细拿捏。而且批评本身似乎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优待”,如“今天就不点名批评了”往往成为一些官员的口头禅。此次中纪委的点名通报中包含了副部级干部,应该说是对于以往“批评艺术”的突破。

  事实上,如果单纯就批评的作用和被批评者应当肩负的责任来看,级别越高,越应该点名批评,方能展示惩处的决心和力度。而那些“点到为止”、“顾及面子”的批评,不仅可能为官员的惩处预留打折空间,更使得批评应该起到的预期作用被虚化。要想真正显示出批评的作用,“点名”就应该成为批评的标配。找不到“对象”的批评,民众难免衍生出“护犊子”、走过场的焦虑。

  就现实而言,点名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领导名字不能被轻易提及的潜规则。基于长期以来的政治伦理的熏陶,点名官员似乎成为一种忌讳。现实中,批评官员特别是下级批评上级,民众批评官员都习惯性地隐含其名和职务,这反映出长期以来在官员信息公开和为官员姓名讳的社会禁忌。中央纪委此番的点名批评,还释放出这样的信息:违规官员理应受到民众的监督与围观,而点名批评官员应该成为基本的行政伦理和社会常态。起码的常识是,官员受到处分,说明官员的一些信息包括职务等都将出现变动,那么,向民众公开则是理所应当的,否则,谈何为民服务?谈何接受监督?

  严格来说,点名批评其实是个伪命题。那种官员受到处分仍可“隐于天下”的做法,恰恰是官员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不足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进一步加强官员的信息公开,当是压缩批评不点名空间的重要手段,而反过来,点名批评也应当成为官员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中纪委点名批评违规违纪官员,已然开了个好头。 -任然

关键词:通报,八项规定,违反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杨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