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投毒案背后,教育缺了啥?
就在记者采访广西艺术学院校园投毒案期间,曾引起轰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于2月18日在上海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校园投毒案作为极端个案,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两起案件前后不到一年发生的背后,我们的教育也需要认真检讨和反思。 对比两起校园投毒案,具体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同,但又有一些相似之处:肇事学生都是由于不能较好地处理跟他人的关系,与同学产生矛盾而实施危险行为。在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上,这些学生也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复旦大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辩称,他只是因为“愚人节”作弄黄洋而实施投毒,没有杀害黄洋的故意;而在广西艺术学院采访时,种种迹象表明,那名大一女生原本想跟舍友开个玩笑,直到警方抓捕时才意识到问题会这么严重。投放关乎他人性命的有毒物质,在他们看来却只是轻描淡写的“作弄、开玩笑”而已,实在匪夷所思。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不同。记者接触过的很多高校辅导员老师都反映,现在的学生工作不好做。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自己住一个房间,在父母的呵护下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的谦让和包容。本该从小就学会的如何与人相处的基本生存能力,在小学、中学应试教育的训练中被严惩忽略,直到进入大学,才开始真正面对个体的社会化。 记者注意到,麦可思研究院连续几年的跟踪调查显示,大一新生入校后最担心遇到的问题中人际关系(占45%)排在了第一位,其后才是学习(占39%)、生活(占30%)。让大学新生如此惧怕的人际关系这堂课,我们的高校、我们的老师又花了多少精力为学生补上呢?如果这个问题到大学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话,我们就难免会看到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冲突、学业压力和生活琐事导致的各种校园矛盾和悲剧。 投毒案暴露出肇事学生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漠视也让人震惊。尊重生命原本是最基本的社会准则,但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使得剥夺他人生命这样突破底线的事,在投毒案当事人看来却只是“作弄、开玩笑”而已。在广西艺术学院投毒案中,肇事学生与同学发生一点小矛盾就想到要服毒自杀,其后明知有毒物质可能洒入饮水机里,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以为吃几片维生素C就可以解毒。习惯了网络化生存的年轻一代,更需要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事实上,近几年来,高校在加强宿舍管理、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方面也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记者在广西艺术学院采访时了解到,为了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学院在新生入学时会用心理量表对每名学生进行测试,入校后第一学期也会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道德教育,为了提升宿舍管理水平,学院还专门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做舍管员,校内心理咨询室等也都一应俱全。但正如采访中一位老师说的,学院能做的都做了,但做的是否真正到位,学生是否入脑入心则无从知晓。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我想如果我们的高校能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的话,我们离做好这项工作的距离肯定会更近一些。(谢洋) |
关键词:校园,投毒,教育 |